|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一水涵养千年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一水涵养千年梦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9 7:05:1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银鱼跃金波 水禽舞云天 安澜守淮河 通衢连江海

黎明初破,万籁微醒。镜头如飞鸟般掠过浩渺湖面,晨光微晞,水天之间浮动着薄雾如纱,迷蒙而神秘。远处,几艘渔船静卧湖心,若隐若现,恍若水墨画中随意点染的墨痕。湖岸线蜿蜒,在微亮天光下勾勒出柔和轮廓,仿佛天地初开时那一道温柔的界限。

在千年古城寿县的怀抱中,蕴藏着一颗温润而博大的明珠——瓦埠湖。它是安徽五大淡水湖中独特的存在,位于寿县城东南,全长60公里,水面最宽6000米,不仅是淮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湖心两座绿意葱茏的小岛蕴藏的丰富陶片等文物也无声诉说着汉代祖先在此生活的印记。这片水域更是时光长河沉淀下的一页厚重历史、一幅流动的生动画卷。静水流深,它以无言的壮阔,滋养万物,也以深沉的记忆,讲述着不尽的沧桑与新生。

这片湖水不仅承载历史兴衰,更滋养了独特而鲜活的地域文化。此地盛产的银鱼、毛刀鱼鲜美异常,构成当地人味觉记忆中不可替代的故乡符号。更令人称奇的是,清冽甘甜的瓦埠湖水与当地优质黄豆相遇,竟孕育出闻名遐迩的“寿州豆腐”——质地如玉,柔韧细腻,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块豆腐,凝结的是湖水精华与民间智慧,成为瓦埠湖生态馈赠最醇厚的文化表达。

生态瑰宝:水禽蹁跹处,银鱼跃清波

晨光微熹,薄雾如纱,轻笼于瓦埠湖宽阔的水面之上。记者走在青石铺就的湖岸,见渔民正整理着布下的银鱼网,细密网眼在晨光中闪烁如星。点点白鹭倏忽掠过,翅尖点破静水,漾开层层涟漪。岸边,几艘渔船安静泊着,如同湖岸历史沉睡的符号。湖心深处,忽有渔歌悠然飘起,带着水汽的微凉与岁月的绵长,在湖面空旷之间回荡不息,仿佛千百年来守护这片水域的灵魂正在苏醒低语。

待晨雾散去,春日融融,瓦埠湖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洁白如雪的白天鹅,自南方跋涉而来,优雅降落在绿意萌动的湖面。它们与鹭鸶、野鸭等本地水禽和谐共处,时而振翅掠过水面,时而低头优雅觅食,将湖光潋滟点缀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这片静谧的湖泊成为了水禽的天堂,野鸭、鹭鸶、鸳鸯在湿地上嬉戏,待到秋风泛起时,更有成群的大雁、天鹅迁徙至此越冬。此情此景,不仅吸引远近村民驻足,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生动诠释着“候鸟天堂”的美誉。

水面之下,一场关乎味蕾与生计的丰饶故事悄然上演。作为安徽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瓦埠湖盛产银鱼等优质水产品。这些通体晶莹、肉质细腻的“水中白银”,不仅是本地渔民世代守护的自然馈赠,更是支撑着沿岸数个乡镇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捕捞到加工,从冷链运输到市场销售,一条以瓦埠湖银鱼为龙头的产业链条逐渐清晰,为湖区百姓带来稳定收入,银鱼游弋之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泉。156平方公里的湖面如巨大明镜,流转着四季云霞;春日里,近千只天鹅的洁白羽翼优雅地划破宁静的春水,将“候鸟天堂”的美誉演绎得淋漓尽致。

安澜卫士:洪水调蓄地,守护淮河宁

瓦埠湖的壮美,不仅在于其滋养生命的慷慨,更在于其守护安澜的担当。作为淮河中游关键性蓄洪区,瓦埠湖通过瓦埠河、东淝河、陡涧河等主要入湖河流,默默承接上游来水。当淮河干流洪水汹涌而至,瓦埠湖便如一位沉稳的巨人,敞开怀抱,有效蓄滞洪水,显著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为广袤的淮北平原筑起一道无形却坚实的屏障。

作为主要入湖通道之一的东淝河,携带着上游的洪流,在此沉淀下高达2.2亿立方米的澎湃水量,正是这份沉静的容纳,悄然化解着淮河中游一次次洪峰的危机。这份守护并非没有代价,蓄洪功能在为更广大区域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意味着沿岸部分良田、鱼塘乃至民居在特定年份需为行洪让路,给局部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周期性挑战。如何更科学地统筹防洪大局与区域发展,精细化利用蓄洪空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瓦埠湖作为“淮河守护者”持续探索的课题。

诗意栖居:文旅新动能,明珠焕新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人诗句描绘的意境,在瓦埠湖的黄昏找到了现实注解。每当夕阳西坠,漫天云霞将无垠湖面浸染成金红交织的壮阔画卷,水天相接处难分彼此。晴时波光如镜,映照苍穹流云;雨时烟波浩渺,晕染水墨意境。这片水的精灵,以其万千仪态,向每一位来访者无声传递着天地大美,成为摄影师灵感不竭的源泉。

深厚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正转化为瓦埠湖区域发展的金色名片。依托独特的湖泊湿地景观、珍稀的鸟类资源和深厚的渔乡文化,环瓦埠湖地区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观鸟摄影、生态研学、渔家乐、环湖骑行等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感受诗意栖居的魅力。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引擎的发展模式,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更让这颗“淮南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运河通衢:黄金水道启,通江达海新

而今,瓦埠湖的战略价值与时代使命被赋予了更宏大的内涵——它已成为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程已正式贯通,其核心河段正是穿行于瓦埠湖的壮阔水域。长江与淮河的历史性牵手在此实现,不仅极大地优化了区域水资源配置,更打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千吨级货轮得以经此新通道扬帆起航,标志着区域经济联动与文化交流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脉。瓦埠湖,这颗古老的“淮南明珠”,从此开启了通江达海的新征程。

当银鱼跃动的涟漪与文旅发展的浪潮在此交汇,古老湖泊的每一次呼吸,都在为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这颗镶嵌在淮南大地的“璀璨明珠”,正以其坚韧的守护与丰饶的馈赠,见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壮阔历程。

(记者 罗静 焦孝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