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监管守护城市“烟火气” 暖心服务点亮万家“幸福灯”
——我市深化市场秩序治理绘就文明消费新图景
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梢,洒在热气腾腾的早餐街上,牛肉汤店老板麻利地将健康证摆上柜台,菜市场摊主笑着将快检员刚检测合格的蔬菜称重,电子屏滚动着公平计量的提示……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彰显我市市场秩序治理的“文明范”。
市场秩序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诚信经营是社会和谐的坚实根基。近年来,我市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抓手,通过强化监管护航民生、优化服务凝聚民心、培育风尚滋养民本,让文明经营理念深入人心,让放心消费环境惠及万家,厚植城市文明底色。
强组织聚合力暖人心,筑牢文明创建“压舱石”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多方合力。我市织密责任网络,构建“一把手牵头、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机制。破解“多头管理”难题,开展联合执法60余次,在反餐饮浪费、农贸市场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中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坚持党员带头,激活志愿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三年来市场监管系统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市场、餐饮场所开展“计量公益检测”“食品安全科普”“反对餐饮浪费”等服务6700余人次。农贸市场设立“公平秤”,在餐馆协助开展“文明餐桌”劝导。结对共建7个社区,投入资金104.6万元改善环境。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利用“3·15”、食品安全周、质量月等节点,开展“文明创建进万家”活动。在社区广场设点宣传,在学校讲“粮食故事”,在企业签“诚信承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覆盖群众20万人次,让“崇尚节约、诚信经营”的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强监管聚重点暖民生,守牢市场秩序“安全线”
市场秩序是民生底线。我市以“零容忍”态度强化监管,聚焦群众关切的“舌尖安全”“消费放心”等问题,让监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守护餐桌文明与安全。将“文明餐桌”创建与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深度融合,共推共促实现“双提升”。推行“N-1点餐”“小份菜”模式,近万余家餐饮单位签订《制止餐饮浪费承诺书》,查处反餐饮浪费案件553件。大通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的某土菜馆设置最低消费案成功入选国家级制止食品浪费行政处罚典型案例。学校食堂、食品生产企业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餐饮单位证照持有率、文明餐桌覆盖率均达100%。全市88个快检室累计抽检食品94万批次,不合格产品100%下架,让市民吃得安心、吃得文明。
打击违法维护公平。开展针对虚假广告、价格欺诈专项整治,办结案件5994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632.56万元。创新“阳光监管”模式,聘任775名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员参与监督,开展“你点我查”问卷,让群众成为监管“千里眼”。
规范市场消费环境。对农贸市场开展“全覆盖”整治,查处短斤少两、假冒伪劣案件351件,开展计量器具上门检定18095台件,设立“公平秤”120台,让“称准量足”成为市场常态。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活禽宰杀“三分离”,亮照经营、摊位整齐、环境整洁的市场让买菜变成“舒心事”。
强服务聚民心暖社会,擦亮诚信经营“金名片”
服务是最好的管理。我市以“诚信建设”为抓手,优化服务举措,让市场主体有活力,让消费者更放心。
培育诚信标杆。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培育放心消费单位531家,打造放心消费街区14个、省级示范单位10个。推动2200余家企业承诺“线下购物7日无理由退货”,1600余家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
畅通维权渠道。升级12315平台,实现“一号受理、接诉即办”,2021年以来共处理投诉举报咨询11万余件,办结率100%。开展“消费维权进社区”活动80余场次,向1.4万人次普及维权知识,让“遇到消费纠纷找12315”成为市民共识。
赋能智慧监管。运用“互联网+监管”提升服务效能,全市579家中小学校食堂、56家食品生产企业实现可视化监管,安装“明厨亮灶”设备,后厨操作实时可见。依托“96366”特种设备智慧平台,开启24小时不间断监管工作,实现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发生一键求救、食品销售企业可视化监管等功能。科技赋能让监管更精准,让安全更可视,让百姓更放心。
(记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