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千藤绕指间 指尖经纬中的传承语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千藤绕指间 指尖经纬中的传承语言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2 10:01:0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光影之下,非遗藤编代表性传承人汤多荣整理作品,古老藤条焕发新生。


汤多荣(左)教学员藤编技艺

汤多荣藤编作品


汤多荣正在创作中

清晨微光初透,淮南这座城市尚在苏醒中,汤多荣那间明亮的工作室里早已弥漫开藤香。汤多荣端坐于木凳之上,她那指骨分明的手掌上,布满岁月与藤刺共同刻下的印痕。她指间细韧的藤条如获生命,在沉稳的指尖下翻飞穿梭,时疾时徐,经纬交错,似在无声编织着时光。

这指尖的舞蹈,已持续四十余年——这不仅是对一门手艺的执着,更是对那如风中残烛、濒临失传的传统藤编技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沉守望,并在现代土壤中,倔强探寻这门手艺重获新生的可能。

韧守:经纬交织守时光

作为藤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汤多荣的藤编情缘,始于童年姥姥家那方绿意葱茏的小院。姥姥与姨姥布满厚茧的双手,在藤条间灵巧穿梭,如春蚕吐丝般流畅自如。古老的歌谣低低哼唱,与藤皮特有的清冽气息交织,悄然在她心田埋下一粒饱满的种子。“藤条是活的,心不静,编出来的东西就没有魂。”姥姥这句朴素的箴言,伴随她从笨拙的初学者,在无数俯身编织的日夜中,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匠人。汗水浸润藤条,也悄然淬炼着她的心性——藤编早已超越手艺本身,成为她血脉的一部分。

然而,藤编技艺的命运,却远不如藤条本身坚韧。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这门需要巨大耐心与深厚匠心、工序极其繁琐——以葡萄树皮为原料,需经浸泡、剥皮、晾晒、打藤、削藤等18道工序,且成品又不易长久保存和打理的传统手艺,日渐式微。掌握其精髓的老匠人,已如晨星寥落,屈指可数。汤多荣每每目睹同行放下藤条,转向他业,内心便如藤条被强行撕裂般疼痛。她深知,若只是抱残守缺,最终只会加速这门古老技艺的消亡。

破茧:老藤新裳焕生机

汤多荣选择主动求变。她慧心独运,将传统藤编技艺精巧融入现代生活经纬:设计制作别致玲珑的藤编手袋、精巧时尚的挂件饰品,让古朴的“筋骨”披上轻盈的“新装”。“藤编也是一种创作,技法手法不同,花纹样式不同,给人的美感就不一样。”

那些柔韧的线条与温润的肌理,使藤编器物成为承载人文温度的“呼吸之物”,在追求速度的现代生活里,反而因其“慢”与“拙”而弥足珍贵。

面对原料获取日益艰难和成品保存不易的难题,她一头扎进工作室,如神农尝百草般遍试各种材料,历经无数次筛选、试验与失败。最终,一种性能稳定、环保且质感神韵皆能传递藤之精髓的仿制材料被发掘出来。这替代材料既保留了藤的柔韧与天然美感,又更经久耐用,为藤编技艺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创新开辟了新路。

星火:传薪燃灯照新苗

汤多荣的目光,坚定地投向更远的未来。“独木难成林”,技艺的存续需要更广阔深厚的土壤。她毅然走进中小学,将藤编课堂搬进书声琅琅的校园。孩子们初次触碰藤条时眼中闪动的惊奇与指尖显露的笨拙,让她恍然看到了昔日小院中那个懵懂的自己。她俯身,手把手引导,从驯服一根桀骜的藤条开始,到编织出稚拙却充满生命力的小草莓、小花。古老的技艺在稚嫩的指尖下初试啼声——一颗颗微小却珍贵的种子,正被轻轻播下,静待时光滋养。

她的足迹也踏入老年大学宁静的课堂。银发学员们指尖不复年轻时的迅疾,但当他们布满岁月印记的手摩挲着温润的藤条,那份全神贯注的眼神,盛满了对手作岁月的深沉追忆。编织杂物筐、形状各异的小挂件,每一次经纬的交叠,都如同一次对旧时光的温柔打捞。藤条在此刻,神奇地成为唤醒沉睡记忆、连接彼此心灵的温暖媒介。

社区公益课堂则成为藤艺扎根日常烟火的新沃土。在城市书房静谧的一隅,社区居民、退休职工、好奇的年轻人围坐一堂。藤编走下高高在上的“庙堂”,成为邻里交流的温馨纽带、生活美学的日常实践。手上忙碌,口中闲话家常,无形中编织着社区的温情与联结。当居民们将亲手编织的作品带回家中,这门手艺便真正融入了生活的肌理。

薪传:微光汇聚照长夜

令人欣喜的回响接踵而至。一些敏锐的年轻设计师开始关注汤多荣的手艺,他们带着新颖的理念前来,共同探索藤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共生。当传统藤编元素以先锋的姿态巧妙出现在时尚饰品与空间装置中时,汤多荣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欣慰:“老树也能发新芽,老手艺也能走进新生活。”在一次非遗展上,融合藤编元素的现代手包引来众多关注,藤条在光影中的婀娜姿态,无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共振。

而最让汤多荣感到心安的暖流,源自家中无声的接力。她的儿媳妇已悄然从好奇的旁观者,蜕变为坚定的学习者与传承者。从辨识藤材的纹理与脾性,到处理藤皮的繁琐工序,再到模仿婆婆那独一无二、充满韵律感的编织手法,儿媳的指尖由最初的生涩迟疑,渐渐流淌出令人欣喜的流畅。灯光下,婆婆每一次细致的拆解示范,每一句切中肯綮的轻声指点,都在共同编织着一幅新的家族传承图谱。看着儿媳手中的藤条日渐驯服,成品渐显神韵,汤多荣眼中沉积多年的忧虑,终于被欣慰悄然所替代——这份沉甸甸的藤编技艺传承,历经风霜,终于在家族血脉的土壤里,萌发出了充满希望的新枝。

当工业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过,汤多荣,如同一位执拗而深情的拾穗者,俯身拾起那些被时光打磨却未曾断绝的古老藤蔓。四十余年的指尖经纬,细密地编入了时光的肌理。她指间每根藤条的屈伸,都在诉说着坚守的孤勇;每一次经纬的交织,都蕴含着对抗消逝的温柔力量。

那从她指间流向未来的藤纹,必将在年轻的手掌中、在岁月的深沉回响里、在生活升腾的烟火处,继续延展人类触摸世界、表达心灵的那份古老而永恒的语言。这盏守护技艺的心灯,正以校园里跃动的星火、社区中弥漫的温情、家族内无声的接力,汇聚起足以刺破幽暗的微光,坚定地照亮藤编技艺穿越漫漫长夜的前路——藤魂不灭,指间千藤,终将缠绕住时间,通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 罗静 焦孝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