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瓦埠湖水泛出万点金光,如同撒了一把碎金箔,浮浮沉沉,明明灭灭。岸边的老柳,枝条垂得几乎要探入水中。柳叶初生,嫩得能掐出水来,如一团绿雾浮在湖面。树下泊着一叶扁舟,被水波荡得一起一伏。树下的芦苇,已抽出新芽,嫩绿的尖儿钻出枯黄的旧茎,参差不齐地排列着。偶有野鸭从芦苇丛中游出,悠悠地划开水面,身后拖出长长的波纹。极目处,瓦埠湖大桥蜿蜒向前,横跨东西。大桥下面,过往的船只鸣着汽笛,有序交汇,络绎不绝。引江济淮工程建成通航后,江水北去,淮水南来,在寿县这方古老的土地上,长江与淮河实现了“握手”。
寿县人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古城墙下,“淝水之战”的刀光剑影早已被时光冲淡;瓦埠湖畔,“渔舟唱晚”的景致却年复一年。引江济淮工程的通水通航,结束了安徽江淮之间水运需绕道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现在,寿县围绕实施“南工北旅”战略,以淮河、江淮运河两条高等级航道为依托,借鉴京杭运河节点城市兴起发展的经验,着力打造区域性江淮联运货运中转枢纽,大力建设寿春江淮枢纽港、新桥作业区,依托港口和作业区发展物流产业园。引江济淮工程直通长江、辐射皖北及河南等中西部省区,让寿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江河联运枢纽和货物运输集散地。
“一渠清泉干净水,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条生态经济带。”通江达海的水运条件,使游轮能够直达长三角地区沿线城市,为游客到寿县旅游增添了新的出行方式。寿县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境内还有瓦埠湖,它是淮河中游较大的湖泊。瓦埠湖沿岸四季分明的田园风光,仿佛都在一夜之间焕发出新的生机。江淮运河“百里画廊”依托输水线路精心打造运河风景廊道,引江入淮口寿春闸位于八公山末梢、瓦埠湖与淮河交汇处,素有引江济淮“凤尾工程”之誉。长江水经过长途跋涉后,最终在此融入淮河怀抱。这里山水相依,绿树成荫,花草繁盛,鸟鸣其间,尽显自然之美。立于八公山上远眺,临河岸曲,山脉逶迤,翠色蓊郁,岚烟蒸腾,江水与河水交汇处,气势磅礴。极目处,正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完美融合的“三桥飞虹”景观。合淮阜高速高架凌空,气势恢宏,车辆川流不息;商合杭高铁宛如一道游龙横卧船官湖上,不时有高速列车呼啸而过;靖淮大桥耸立于天地之间,连接着此岸与彼岸。阳光照耀下,三座桥梁犹如三双有力的手臂挽在一起,熠熠生辉,与天上悠悠飘荡的白云,桥下潺潺流淌的河流,共同绘织出一幅壮美动人的画卷。
引江济淮项目的实施,为寿县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历史上,淮河、瓦埠湖水多、水少、水不均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寿县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江淮运河的建成给兴水利、除水害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通过实施引江济淮工程,瓦埠湖行蓄洪区不安全人口得到合理搬迁安置,从此免除水患之苦。新建、改扩建的沿湖自来水厂取水口,为沿岸群众饮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而改扩建的新桥、唐老圩、石埠等7座桥梁,不仅大大提高了沿河两岸通航能力,还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需要。
引江济淮,这真是个好名字。它引的不只是江水,更是寿县古城的发展之机;它济的不只是淮河,更是瓦埠湖沿岸的民生之需。引江济淮、江淮运河这两个名字,不仅在寿县大地上刻画着新的水系,也在这里重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远处的八公山,水墨画般勾勒着淡淡的轮廓。绵绵百里的瓦埠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地看着湖岸的花开花落,天空的云卷云舒。湖面的船只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唯有湖水长存,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刻录着寿县人的奉献与付出,续写着寿州古城治水史上新的辉煌。
湖水泛波,好像是在为诞生这个伟大工程的时代而歌唱。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