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原则,持续推进具有淮南特色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
加强组织领导,聚力联动治理。逐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工作格局,坚持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市矿沟通交流,细化实化具体方案,推动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落地见效。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治理路径。编制实施《淮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明确“边采边治、防治并举、治用并重”治理路径,市矿逐年签订目标责任书,下达年度治理任务。对于稳沉区,通过统一规划、全面修复,实现功能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对于非稳沉区,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探索实施采煤沉陷区水面征收、耕作层表土剥离等创新改革,推进采煤沉陷区绿色发展。
优化开采布局,推进源头治理。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压实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主体责任,严把设计、掘进、回采三关。指导采煤企业制定《优化“十四五”开采布局减少地面沉陷方案》,从源头上减少或减缓地面沉陷。
加强动态监测监管,精准分类治理。每半年度开展一次采煤沉陷区全覆盖调查监测,同步推进采煤沉陷区动态监测试点,完善沉陷区监测网络、数据共享和成果应用机制,绘制监测“三色图”,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