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法西斯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如今,十四亿中国同胞正大踏步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曾几何时,战争中流亡的孩子们让艺人宝庆“开不了口”;国家的危难让艾青为土地痛苦地歌唱;民族的觉醒给了穆旦赞美与拥抱的力量。他们的话不禁让我们深思:我们该怎样传承这份精神血脉?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处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之处,吾辈青年学子当认真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牢记革命先烈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揆诸当下,奋进未来,汲取历史的力量,向着中国梦的实现吹响冲刺的号角。
铭记历史,让抗日战争中闪耀着不灭光辉的民族精神,成为人生厚重的底色。
俗语有云:“患难见人心。”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国将不国的民族危难面前,那个看似有着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就此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彰显着炎黄子孙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在东北雪原、西南山岭、西北沙漠以及全国无数村庄中闪现的游击队员身影,是一个民族挣扎与不屈的写照;狼牙山五壮士、上海八百壮士和无数冲锋在前的战士们,用生命诠释着尊严与气节。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彰显着我们民族高贵的品格。当我们感到疲倦懈怠或遭遇挫折时,是否能回想起先烈们不屈的呐喊,让民族精神支撑自己前行?我们应将历史铭记于心,让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成为人生底色。
抗战精神永不过时,新时代的我们自当发扬抗战精神,奋进新征程。
每当唱起国歌,那一声声呐喊仿佛将我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正是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让我们牢记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奋起直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工作者传承抗战时期的奋斗精神,扎根基层,助力千万群众摆脱贫困,书写时代奇迹。经历14年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抗战精神已然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励着我们以奋进姿态面向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铭记历史,关注现实,将个人之梦与民族之梦紧密相连。宝庆、艾青、穆旦,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之士,将对民族危难的关切寄托于呐喊之中。如今,无数青年用奋斗书写荡气回肠的时代之歌:让网球场上飘起中国国旗的郑钦文,创作出书写影史奇迹作品的“饺子”团队,让世界惊艳于“东方力量”的王兴兴与梁文峰团队,都是当代青年勇担历史重任、奋进时代之巅的实例。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厚植爱国情怀,将青春梦想融入民族梦想,积极投身时代浪潮,做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念、肯吃苦、愿实干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宝庆能为幸福的孩子说书,当艾青笔下的鸟儿能在春光中欢唱,当穆旦的手掌不再沾染血泪。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盛世繁华,如你所愿!”
(寿县一中高二(1)班 刘瑾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