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百年党史中的小学故事(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百年党史中的小学故事(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4/8 10:15: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廖家湾小学。至清代,廖家湾子弟读书已经不能再依赖国家教育机构,于是便自行在村中设立文、武学馆,向本族子弟传授文武之道。清道光年间,贡生廖梅岑辞官回乡,在本族学馆从教终身。民国四年(1915年),族中青年廖元翘从南京政法学堂毕业归来,看到家乡传统教育方法只能适应科举需要,跟不上时代发展,便联络族间有识青年廖明轩、廖寿民等创办廖家湾小学。族间诸人深为三位年轻人为公众办学的精神感动,均竭力支持,乐于输捐,很快筹足办学经费,当年9月便正式开学。学校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号召学生们从小立志投身革命。受此影响,许多学生考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战争,加入共产党等,比如廖运周(开国将军)、廖运泽等。大将许光达曾随廖运周在廖家湾开展农运,许光达由廖氏长辈安排,在廖家湾小学读书,以小学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地下工作。他们把廖家湾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中共江淮支部,隶属凤台县委,并发动了廖家湾“六六罢工”。1950年,人民政府把廖家湾小学定为中心小学,1981年,为了便于学生上学,又在叶巷另建一座学校,原校分成廖湾、沿淮两个学校。

求实学校。求实学校即是今天的上窑中心小学,是上窑第一所公立学校,创办于1914年。学校历经了求实学校、怀远县第二区上窑小学校、上窑小学、上窑中心小学等名称,校址也几经迁徙。据《上窑镇志》相关记载:学堂最初为私塾,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校址在上窑中心大街北段,现古镇集贸市场南侧。入学者多为上窑的富家子弟,其后,明朝万历年间,官方在私塾的连接处兴建了上窑公馆。至晚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地最负名望的秀才凌良才担任了学堂的主要负责人。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倡新学运动。民国四年(1915年),上窑蒋家大门的大户蒋庭佐先生捐出巨资,在学堂主持者凌良才的协助下,二人携手为古镇扩建求实学堂,并将原先的私塾改为公立学校,正式更名为“求实学校”。学校最初开办时,设1个班,60余人。后来学生逐年升级,学校每年随之增班,到民国十年(1921年),师生已达200余人。其教材采用新旧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当时上窑隶属怀远县管辖,故其校名也顺势变更为“怀远县第二区上窑小学校”。后上窑由怀远变更为淮南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占上窑,校舍也多为日军所破坏,回到故里的小学校教师陈翔霄,不忍心看着返乡的街坊邻里子弟错失就学的时机,便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恢复办起了上窑小学。1949年1月,上窑解放,上窑小学由人民政府复兴续办,从此,上窑小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机。

朱岗小学。朱岗小学是私立八公山中学的前身,原址在八公山区沈巷乡朱岗村境内。那里原是朱氏家庙,有房屋十余间,193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的朱少文等拆除家庙菩萨,创办小学。朱岗小学创立后,朱少文曾一度外出,小学一直由族间知识分子接办,以朱氏公产收入为薪俸,1928年,中共皖北中心县委书记仇西华经廖运周的介绍,曾在校内任教。1939年夏,日寇占领淮上,朱岗小学毁于战火,朱少文逃难到凤台县陈集。他面对国破家亡,忧心沦陷区的教育,于1940年潜回故园,把朱岗小学转入朱小庄,由他从后方提供汉语统编教材。这所地下小学,是当时八公山下唯一的一所全部教授汉语的小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小庄地下小学迁回朱岗小学原址。1947年,新庄孜矿付给占用朱氏五十亩公产的代价,朱少文等决定以公产收入为基金,兴办私立八公山中学。1948年春,私立八公山中学利用原朱岗小学旧址,开始招生。私立八公山中学虽然穷困潦倒,但教师教学认真,学生求学欲望强,学校纪律严明,有良好的学风。进步教师蔡时济,经常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向学生介绍高尔基的早期作品。1948年,国民党借办学之名,欺骗沿淮学生为其补充兵源,八公山中学抵制长淮临中在八公山中学的招生计划。这年冬,贫农李传鲁,蔡时济等教师带领八公山学生参加抗暴斗争,遭新庄孜矿警队镇压。淮南解放后,私立八公山中学三十多名进步学生参军南下,其他学生也先后参加了地方工作,为革命输送了一批人才。1950年,私立八公山中学与淮矿中学合并。私立八公山中学停办后,当地政府又在原地复办朱岗小学,直至1958年,蔡家岗机厂扩建,朱岗小学被拆迁。

百年已是沧海桑田,如今的这些小学的故事很多都被灭在岁月中,但这些历史不应该被忘记。谨以此文,见证那些曾经为兴办教育所做出努力的仁人志士,让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脚印能够熠然生辉。

(陈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