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一声吼,节令入冬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含义是,立冬,意味着生气闭蓄,万物休养,收藏入库,回避寒冷。气候由秋天少雨干燥转向阴雨寒冻。冬天来了,水结冰,地冻结,八公山岭,亦难见野鸡类大鸟。这意味着冷空气携带雨雪濒临淮河,提醒人们做好御寒准备。
冬天来了,大自然的红叶还未落尽,清冷的北风吼叫闯来,气温骤降。因此,淮河农家在立冬这天要举办迎冬仪式:拜祖先、备冬衣,虽不农忙,甚似农忙。古时立冬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迎冬于北郊,向天地祈福。回来后,天子亲自赏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慰寒民众,以安社稷。淮河民间自古传承华夏之迎冬而备冬衣,御冬寒的传统。淮河人在堂屋的中堂下供桌上摆满丰富美味佳肴,珍贵果品。向祖先祭拜,向上苍祈福,以保来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大丰收。淮河人谓此为“拜冬”。
冬天来了,淮河人家在家要拜贺长辈尊者长寿安康,承继先人拜冬吃冬的传统。立冬头几天,每家主人都会斋戒沐浴更衣,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出去访邻居拜亲戚,交相出谒,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相互行礼庆贺冬临。大男穿新衣,细女花枝招展,与行人打招呼、同熟人行拜礼。到长辈家贺寿,去师长处拜师。传统拜冬贺冬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普遍化。拜冬同时,立冬之晚吃冬饭最不能忽视,摆上一桌好吃好喝的美味佳肴。再恭敬地点燃香烛,首先敬祖拜祖祭祖,再热火朝天地热闹非凡地尽兴饮酒、品味美食,以犒赏全家一年之劳苦、互敬互助之爱心。淮河人谓此为“吃冬”。
冬天来了,淮河人的习俗要吃水饺。水饺外形似耳。以为吃了水饺,冬之寒冷,不会冻耳。淮河人一直流传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东汉南阳百姓出现大面积的冻耳烂耳之象,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以冷水和面,揉成大而粗的面团,再揉搓成圆细长条,刀切或手摘小面剂子,将小面剂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厚周边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状如耳。南阳百姓吃下饺子,冻耳烂耳很快治好。“好吃莫过饺子”,是淮河人的俗语,是淮河地区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淮河人的喜爱。新春佳节,传统节日,尤立冬之日,饺子便是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冬濒临,秋退位,秋之西风化为冬之北风。那莽莽穹苍的万生万物,呈现出千姿百态;昼夜不停息地更易着阴阳,瞬息万变地运行着岁月。呼啸的北风,几片枯叶在空中飞舞;冰天冻地,萧瑟寒冷,人们手脚或许变得发麻而冰冷,牙齿或许打起颤儿。面对萧瑟、凋敝的冬的白色世界,有人也许有惆怅凄凉之意,但许多人会有气宇轩昂之感。唐人李白,冬时窝在家中,守着寒炉温酒,醉眼微醺地看天上那轮白玉般明月,挥翰墨,走龙蛇,龙飞凤舞地在诗页上游走着他的爱国诗篇,洒落着浪漫奔放的墨迹诗花。诗仙恍惚间疑为白雪落满前面的村落。醉仙或许觉得,这冬夜好静好美,这冬天好干净好广阔啊,这冬日的暖阳,好舒适好珍贵呀。大文豪东坡笔下的初冬,是美的是醉人的。他在送友人的诗中说,荷花凋谢,荷叶枯萎了,但开败了的菊花还是傲斗寒霜。他告诫友人,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在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冬初的时节啊。诗人赞美初冬,是为了勉励友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乐观向上,莫意志消沉。苏轼对友人的赤诚,令人感动。
淮河儿女聪颖机悟地体会着诗仙临冬的美妙意境,品味着东坡的冬初好景,定要敞开胸怀尽兴地喝一碗热气腾腾而又香气喷鼻的淮南牛肉汤,如醉仙像东坡那样舒适温暖,而不辜负淮河临冬的绝妙而美好的景致。(刘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