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庙台腊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庙台腊菜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1/7 15:09:2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作家高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看到某些吃的东西渐渐地从一代人眼皮底下消失,心里不免有些许伤感,比如庙台腊菜。

腊菜到处有,但是,贴上庙台这个地名标签,就有了乡愁的意象。家住寿州之南的保义镇,素有“晒网滩”之称,据老人们说,“晒网滩”比寿州山还高“三尺三”,用水难可想而知。而庙台,只是“晒网滩”上的一个村民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生产队。最近,走访八十高龄的常纯芳老人,我才对庙台腊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咸菜,它是农耕时代农村人的命根子,可以说腊菜是农村人的“患难之交”。

既然是“患难之交”,那就不敢忘。算一算,庙台腊菜也有600余年的历史。“晒网滩”有一支人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怀远迁徙而来,系明开平王常遇春从弟常荣的后裔。他们迁到“晒网滩”一个叫庙台的地方繁衍生息。民以食为天,种高粱、豆子等收入低,常家人就开始种腊菜。腊菜不但产量高,而且腌制后可以长期保存。生熟皆可食用,是苦难农民离不开的就饭菜。因此,百姓给腊菜起了雅俗共赏的名字:“打不离”“月黑头”“硬眼上”等等。贫穷年代,除了腊菜,还能吃什么?所以,打也“打不离”;家里来了客人,没有再好的菜往桌上端,还是要上一道菜:“硬眼上”。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有腌冬菜的记载:“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则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甚矣!”袁枚说的冬菜是白菜,但与腌腊菜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小时候就帮母亲腌过腊菜。腊菜晒好后,切碎,放在簸箕里,放上适当的盐,反反复复地揉搓,直到把腊菜揉出水分,才往坛子里放。腊菜放到坛子里后,用擀面杖使劲鼓捣,腊菜腌制后,水溢出坛子,把腊菜水撇出来留着备用。过两天后,腊菜坛子里的水少后,把原汁的腊菜水放回坛中,密封坛头,十天后即可食用。秋天腌的腊菜,也可以第二年开春才开坛食用。如果第二年伏天开坛,坛口上面腊菜会出现臭烂,与袁枚记录的腌冬菜出现臭烂现象是一样的。

我是1975年上的保义初中,早起晚归。学校离家十里地,中午在学校搭伙吃饭。那时候,学校食堂有菜,但是,学生没有钱吃。每个学生都会从药店花五分钱买一个空药瓶子,用瓶子从家里带点菜,把午饭将就过去。中午,同学们带的菜基本上都是腊菜。所以,腊菜外号叫“打不离”我记忆深刻。

任何一道菜的形成,都离不开食材,庙台腊菜也不例外。庙台腊菜选用的就是当地的腊菜品种,有别于“雪里蕻”。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世人做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其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务鲜之论,已悉前篇”。由于淮南地区气候湿润,庙台腊菜含水分较大。这种腊菜生长期有80多天,采收老了,腊菜有横丝,不脆;采嫩了,腊菜容易腐烂。不老不嫩的腊菜采收后,先晾晒水分,清洗后即可腌制。

我走访常纯芳老人时,老人家说,他小时候庙台的庙已经不在,但遗址尚存。他父亲告诉他,庙里供奉的是恶神。为什么要建一座供奉恶神的庙,他的父亲也不清楚。他知道,小时候庙台这个庄子里家家都有几口大缸或大瓮,是春秋两季腌制腊菜容器。可见,庙台腊菜不仅仅留着自家食用,还要出门销售。腌制腊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腊菜不但要生长旺盛,腌制前要清洗洁净,因为是入口之物。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疏食之最净者,曰笋……其最秽者,则莫如家种之菜。灌肥之际,必连根带叶而浇之;随浇随摘,随摘随食,其间清浊,多有不可问者。洗菜之人,不过浸入水中,左右数漉,其事毕矣。孰知污秽之湿者可去,干者难去,日积月累之粪,岂顷刻数漉之所能尽哉?故洗菜务得其法,并须务得其人。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者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净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合之香,能抵一星之臭乎?”李渔这段话犹如为庙台腊菜整个工序量身定制的一样。

(陈立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