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张李热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张李热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8/12 9:23:5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一到夏季,城市无论大小,不约而同进入“烤箱”模式。三伏暑期,张李就成了游人避暑游玩的最佳去处。

张李乡位于古城寿县西南端,与“蓼城”霍邱隔河相望。“蓼”即生长在淠河畔的一种野草,河即淠河,淮河中游的最大支流,皖西人民的母亲河,发端于大别山,连绵逶迤百余里,至正阳关入淮,其中张李乡一段10余华里,河床开阔,地势平坦,河水自然流动,形成一条银色的飘带;河沙经年淤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漫无边际,被游客们誉作“安徽的马尔代夫”。沙滩边的堤坡,绿草如茵;堤坡下的防浪林,绿树成荫。从堤顶上望去,堤坡堤脚宛如一条翠色的缎带,与金色的沙滩、银色的水面,组成一道如梦如幻的风景线。

大堤内侧,就是张李人引以为傲的淠河湾美景区。横亘其间的公路,蜿蜒至深处的步道,两边都是望不到尽头的绿树。村庄掩映在树中,不到跟前,难以发现。或是从村庄内传出来几声鸡叫、鹅鸣,似乎在提醒我,这里不是城市的公园,而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是生我养我的家园。让我的心中,又泛漾出浓浓的乡愁。

行走淠河湾,最好骑上自行车,沿着平坦的柏油路,一边享受着清风拂面,一边欣赏两边风光。骑累了,把车停在路旁,踏着林间的小道,到树林深处走一走,满面阴凉,满眼葱绿,树梢上萦绕不绝的蝉鸣,反衬得四周愈发寂静。淠河湾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恬静和自然!

我出生在淠河湾。初中毕业前,从没离开过半步。小时候听奶奶说,淠河湾水土好,人好养活,树木也好养活,“插根扁担都能发芽。”这里的人历来都有种树的传统,村边地头,家前屋后,荒滩古埂,只要有土的地方,总要见缝插针,栽植上一株幼苗。湾里人种树,一开始是为了防水固土,过去淠河堤岸脆弱,经常发大水,这里的百姓,世世代代筑庄台、住庄台,庄台四周植树固基。

行人走在路上,远远地望见一片葳蕤茂盛的树林,里面肯定包裹着村庄。久而久之,种树就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好习惯。淮河水患得到根治后,人们对于种树热情不减,依然乐此不疲。淠河湾人种树,从不挑苗,手边有啥树种,就种啥树。所以在淠河湾,枣树、梨树、柿树,椿树、楝树、槐树,桂花、玉兰、栀子花,杂木成林,百花齐放,淠河湾成为江淮乡土树种的“博览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部分人外出务工经商,没外出的人在家种田,利用承包地育苗销售,也有人在地里种植经果林,一来二去摸到卯窍、尝到甜头,收入居然比外出务工经商只多不少。特别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倡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春种苗木,夏逮“马猴”(知了俗称),秋采板栗,冬兴花卉和蔬菜,规模化生产让林木基地不断扩大,立体化种养使居民收入接连翻番,绿水青山真正变为“绿色银行”,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林下经济不仅仅让百姓腰包变鼓了,还大大美化了淠河湾环境,形成了生态小气候。淠河湾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淠河沿岸,十里画廊,美不胜收;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有口皆碑。张李人不失时机地开发民宿,挖掘美食文化,让外地游客来到张李,吃得满意,住得舒心,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大快朵颐,在满足味蕾的同时惬意油然而生。

盛夏天热,张李也热。张李之热,热在让你在遍地热浪中独享清凉,一片绿色中悠然假寐,无限风光中快意人生!(赵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