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空间(上)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空间(上)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4/7 15:33: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文化内涵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北斗旋转,四象高悬。三千多年前甚至更加久远,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开始观察探索太阳、月亮、北斗、二十八宿和地球的关系,试图在天地时空、地域环境、自然物候、季节更替秩序里,从中探寻到掌握时空变换的规律,为更好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觅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达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追求目标。

长期以来,古中国使用的历法多是阴阳历。虽然阴阳历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但因三年多才加一个闰月,补偿方式显得有些唐突,气候变化在阴阳历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比如,表示夏天开始的立夏,今年在三月,明年可能就在四月,与月序的关系不固定。在农耕时代,农业国家,人们格外关心播种和收割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的历法很难普及推广。于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经过长期观察探索,艰辛矢志努力研究,细心归纳总结,精心测量演算,将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一个等份为一个节气,即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二十四节气便产生了。它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发明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

其具体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位于偶数的,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又叫中气。节气,本质上是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均分成15°一份,24份共360°,每个节气代表轨道上的一个固定位置。从时间上来说,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这就导致了有的节气14天,有的近16天,平均15天多。大家知道,季节是地球公转的反映,所以节气可以比较准确地表征气候冷暖现象。

二十四节气按其名称的含义又可分为四种:

一是,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二是,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三是,表征降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四是,与农事相关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社会独特的时间历法体系,一定程度上具有阳历系统,它与朔望月配合使用,是中国阴阳历的一大特点。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正式通过决议,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举国欢欣。尤其是二十四节气诞生之地的淮南人民更为激动。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是在被胡适誉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中。淮南王刘安崇尚自然科学,对天象星宿进行测量,划分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科学推出,历经漫长岁月。特别是将永恒无穷的时间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且付诸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各项实践,这是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壮美理想。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地理空间的聚落形态,更兼具有文化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即在中华大地上的特定时间、空间范围、聚落社群世代相传,且与其生产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密切相关,在漫长历史演变中铸就中华民族文脉有关时间制度的认同纽带和认知体系。

纵观先秦典籍,从成书较早的《尚书·尧典》记载来看:“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被西汉学者孔安国解释为:“日中,为春分之日。日永,为夏至之日。宵中,秋分。日短,冬至之日。”

从时间上看,夏代距今约三千六百年至四千年。那时中国先人就已知道区分两“分”、两“至”,确立四季。西汉时期戴德所编《大戴礼记》,收有《夏小正》篇。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一说《夏小正》就是夏代历法,其中“正月”有“启蛰”的名称。春秋晚期左丘明(前556年一前451年)撰写《国语·楚语上》有:“处暑之既至。”韦昭注:“处暑在七月。处,止也。”乃知是节气之名。

编撰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中的《宙合》记有:“以待清明。”《幼官》有“大暑”“小暑”,“始寒”“大寒”,《轻重乙》有“冬至”“春至”(春分)“秋至”(秋分)等,当与节气关系紧密。《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玄鸟就是燕子,伯赵就是伯劳,青鸟就是鸧安,丹鸟就是锦鸡,四种鸟雀代表四季。可知春秋时代已经有了两“分”、两“至”概念。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出现了十个节气。即: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长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

及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天下大乱,诸侯混战,割土分据,治乱反覆。受复杂政治因素、治理水平、社会经济、生存环境、以及文化水平、科研条件和知识体系限制,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并未得以完全科学系统确立,名称也未统一,应该归属于前期研究筑基阶段。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总结古人经过不间断观测与研究的成果加之自身的探索与推算,在淮水之畔的古都寿春,确立创造出了完整科学二十四节气体系并编撰入《淮南子·天文训》。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奉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编入国家历法体系,颁行全国,并且走向了亚洲和世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根据太阳、月亮、北斗斗柄、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参考,而制定出永恒不变的中国时间体系,作为补充历法与其它历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指导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政治、军事、生产、生活、农事、气象、康养、音乐等各领域,至今仍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程晋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