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从“两个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的论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从“两个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的论述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3/14 8:39: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李孝纯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高度评价了中医药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要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思想,推动中医药振兴,在推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并谱写新的篇章。本文在结合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的系列论述,阐明了在这些重要论述指导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推进传承与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服务人民健康、抗击新冠疫情、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等方面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中医药、两个结合、中医药创新、人民健康

作者简介: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编审、博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自然观、生命观的高度,特别是站在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始终把中医药发展与新时代中国医疗实际相结合,与传统中医药文化历史传统相结合,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度评价了中医药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要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思想,推动中医药振兴,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民族振兴中,继承与发展好中医药,并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个时代课题,对如何认识与发展中医药、 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回答,为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中医药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的系列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深刻论述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①作为医学与文化、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创造积累出来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战胜一次次战争、瘟疫、灾荒、疾病传播困扰、推动自身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中医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中医药人的努力,在人才队伍、诊疗、器具、药材、教学培养、中医服务等方面,已经积聚了坚实的基础。西医竞争与对中医错误认识,给中医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植根群众,多次在各种场合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实地考察等,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尊重历史,不断重申和强调中医药的历史贡献与地位。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医药文化,认为它对深入研究、总结、丰富世界医学事业具有积极意义。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方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 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体系建设,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5年12月22日,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信中强调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包涵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和几千年健康养生经验。他要求中医药工作者坚定自信、勇攀高峰、发掘精华、发挥优势,切实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把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利用好,再续时代新篇章。

(二)高瞻远瞩,不断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行顶层擘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命脉”,也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中医药发展的蓝图渐渐打开。2016年8月19日,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开会时说,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几个月后的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由国务院发表,把中医药发展定为国家战略。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于2017 年7月 6日召开,习近平在贺信指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已经得到许多国家民众的广泛认可,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2017年7月24日召开,习近平在贺信中说,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 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习近平要求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并于2018年10月22日走进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强调产学研要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9年10月,在新中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中医药大会,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市医圣祠和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了解中医药发展和艾草制品产业发展情况,强调,中医药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科研和创新必须推进,要把中医药学原理用现代科学来解读。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等。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上,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三)发展产业,锚定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方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总书记把握时代脉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出的时代良方。《“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写入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工程。截至2022年5月,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注册企业已由2018年的100家左右增至224家,产业聚集效应初显。如何让中医药有效的抗疫经验走出国门,被世界医学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现代评价手段要用,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也要尊重,要向患者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 委员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从应对“德尔塔”到“奥密克戎”,在全国三年多的抗疫实践中,中医药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有效缩短病程、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中医药的多靶点、多通路起效的作用机制得到了实践与科研证实。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4月发布的《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高度肯定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鼓励各国考虑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应对疫情。

(四)心系民生,强调中医药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十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人民情怀,体察民情,牵挂民生,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考察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时高兴地说,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很多患者喜欢看,发展中医药、开设中医科很全面。总书记不仅带“火”了这家社区中医馆,更带“火”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中药谷制造基地考察,他说,医疗保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要下大气力抓好,生产廉价、高效、优质、群众需要的药品,杜绝假冒伪劣,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权益。2016年3月29日,习近平同捷克总统泽曼举行会谈,双方达成共识,就是进一步支持中医在捷克及中东欧地区的传播、推广和应用。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走进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拿起王秀英制作的中药香包,总书记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现在,马庄村的“小香包”已经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荷包”。③从全国来看,中医馆从零星开设到逐渐普及,到2021年底,全国85%的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开设了中医馆,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看中医。

(五)总结表彰,高度赞扬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所作出的伟大功绩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 者座谈会,充分肯定中医药勇担疫情防控的时代重任,认为,这一次疫情防控,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鲜活实践。他认为,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在与疫情斗争中还进行系统总结,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医著。这次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从古典医籍经方转化而来的。要及时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要加强传统医学名著的深入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评审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根据疫情防控新经验,大力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对管理体制机制问题要深入研究,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了听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建议,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与模式等。

(六)命运一体,不断增强中医药对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中医药与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与世界的交流如此之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思考与指引的结果。为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2013年9月,习近平在比什凯克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2015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两次讲话都表示,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并愿意简化人员签证和劳务许可手续等举措。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前往瑞士日内瓦,首次访问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并表示,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为积极倡议五国召开传统医药研讨会,探索传统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的作用,更好地防控全球疫情,2020 年11月,习近平主席积极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中方倡议成立本组织传统医药产业联盟,为各国开展传统医学合作开辟新路径。2022年4月,青蒿素问世50周年,习近平主席致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的贺信指出:中国通过提供药物、技术援助、援建抗疟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推进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建成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打造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品牌。

二、持续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作出历史性重大贡献

高瞻远瞩,始终注重对中医药工作进行长远思考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医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提质增效,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民生建设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步伐也得到加快,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建成,685种药物被定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参保人数超过13.6亿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降至27.7%。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已经达到78.2岁。十年来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着力发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过2.8万个八成以上县级区域已设置县级中医院、超八成县级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支持3.67万个中医馆建设。中医药全面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数据表明,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已经达到98%。同时,还下大气力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已经把6所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的 创建范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已经把20所中医院纳入范围,8个中医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巩固扩大中医特色优势,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得到升级,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工程得到提升,中医药服务功能、中西医协同机制更加健全,我国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单从安徽中医药大学来看,该校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成立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第一附属医院与上海曙光医院合作共建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新增床位1000张。

(二)抗击疫情,在战胜新冠疫情中展现风采。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突袭荆楚大地,武汉告急,湖北告急。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尽快明确诊疗程序、有效治疗药物、重症病人的抢救措施。2月10日,他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再次指出,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面对大疫,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与认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迅速行动,动员部署中医药系统全面投入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3个月的时间,5批国家中医医疗队773人驰援武汉,中医药系统近5000人奋战在荆楚大地。面对未知的病毒,“三药三方”的确切疗效惊艳世人、再立新功。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高度赞扬了中医药工作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虽然没有特效药,但在临床上推出8版诊疗方案,筛出“三药三方”,得到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借鉴和使用。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再次表扬中医药的贡献,并亲自为张伯礼院士颁发“人民英雄”奖章。

(三)深化医改,在分级诊疗中放大惠民效果。基层中医馆建设有力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深化医改进程中,积极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2021年,在全国共有827个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进行试点,约占试点县(市、区)的68%,其中,34%的试点中医院作为牵头,积极参与并引导医共体。十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惠民效果也逐步放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满意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全国来看,一个覆盖城乡、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以及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中医总诊疗人次数达到10.58亿。

(四)完善政策,中医药发展政策供给更加全面、有力。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确了未来十五年的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首部《中医药法》,为我国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具有破天荒的开创意义;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多部门联合出台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文件,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保支持、药品种植、供给、采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我国中医药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政策举措更加健全,中医药政策供给更加全面,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也显著提升了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新时代的中医药现代化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五)振兴产业,中医药产业体系、规模日益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药产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中医药从田间地头,到工厂智能化流水线的制药工业,从中药标准化项目实施到中药科技研发与创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抗击疫情到融入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产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有8443家药品生产企业,其中3995家企业生产中药产品。中药产品,过去只有丸、散、膏、丹,现在已经有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中成药生产工艺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目前,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纽带、中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道地药材有了“家谱”,120种大宗或道地药材实现规范化种植,超过60种中药材开展生态种植,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或替代。中药材质量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各省都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推进中药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中药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部建设全国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加强源头管理。2021年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年度报告显示,中药饮片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中药产业从林草生态、农业种养殖再到饮片炮制、工业生产,中药全产业链体系日益完善壮大。统计数据显示,中药工业主营收入由2012年的515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近7000亿元。

三、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等。⑤贯彻这一报告精神,重点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人民至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中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人民健康。党的二十大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此,我们要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统筹推进城乡并重、城乡一体化治疗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中医药发展带来的好处。要坚持中医药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既要推动建设大城市的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也要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要让基础薄弱的农村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得到重点加强,不断缩小地区间差距,让老少边以及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也能享受中医药的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中医药对生育支持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优化孤寡老人诊断治疗康复服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建成便民医疗服务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提高质量,不断创新技术水平与服务效能。所谓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就是提高对人民群众诊断治疗康复的水平,推进诊疗技术创新,提高诊疗水平。要推进中医药守正创新,创新诊疗技术手段、开方用药等。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高防 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继续推进医保、医疗、医药的联动,扩大中医药的医保范围。以市级大中医院为支撑,构建大会诊中心,发展中医互联网医院,进行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多措并举,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要不断得到转化,多学科积极参与的协同诊疗机制要逐步实现。逐步建立多学科协同的长效机制;促进公立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高质量提升,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全绩效评价机制;要抢救性深挖、传承流传在民间的祖传秘方、偏方、祖传中医人才与技术,以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弘扬祖国医学“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奉献精神,改善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查处与整治“以黑医手段挣黑心钱”的医案。

(三)培养人才,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人才是中医药的第一资源。努力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名大家,仍是当务之急。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仍然不够用,尤其是农村地区,更是严重缺乏。认真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经验,深化改革,更地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流动站的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多种形式持续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经验继承工作;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结构,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重大疾病防治、中药生产关键技术、中医复方以及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新的突破,督促重点研究机构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积极促进卫生科技与防病治病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办好成人医学教育及进修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专业队伍;加强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全科医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招生培养,满足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有效需求,继续做好中医名家传帮带工程;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逐年增加人才培养培训费用。在职称评审方面,要给予长期在基层服务的中医医师进行政策倾斜;逐步探索“县管乡用”的基层中医药用人制度,更好地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四)转换模式,由治病模式转向治未病模式。中医药始终注重“天地一体、天人合一”理念。随着全球环境、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病谱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疾病的治疗模式已由原来的单纯治疗模式逐步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相 结合的模式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化学药物向天然药物转变,由单一的药物防治向“精神与药物结合”防治模式转变,由单一的药物和手术的防治模式向综合的药物、手术防治加非药物和非手术防治模式转变。对此,医疗界上下各级层次都要有共识。“药食同源”。中医药来源于自然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无耐药性;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方面拥有系统理论和多种有效方法,具有延缓衰老、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美容、辅助降“三高”、调节肠道菌群、 促进生长发育、改善亚健康等多种功能。中医的针灸、气功、导引、太极、吐纳、按摩、拔火罐、刮痧等,可治疗几百种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病等方面,特别是在治疗艾滋病、解毒脱瘾等现代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越来越把防治疑难杂症、慢性病等寄希望于中医药。要深入推进拓展养生保健与“治未病”,逐步实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开展“治未病”服务。

(五)走向世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抗疫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抗疫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认可。我们要乘势而行,尽力而为,深化中医中药“国际行”活动,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设立诊疗医院、诊所,开设中医药店,强化中医药国际服务、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等,使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在国际与区域社会得到发挥,不断增强其国际吸引力、感召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贸易、文化、外交、“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的独有作用,打造多种类别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更好地强化我国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利用中医药品牌,带动产品、衍生品、服务和产业链发展。要在派遣中医人员、吸收外来学生、输出中成药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发挥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独特作用。“大道无边”“大爱无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挖医疗宝库,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2013年0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参见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

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gov.cn/xinwen/2015-12/22/content_5026645.htm

③新华网: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丨“‘小香包’成为我们致富的‘金荷包’”

参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705/c1001-32466499.html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新华网2022—04—25官方账号

⑤《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40页,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版。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