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一声春雷惊蛰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一声春雷惊蛰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2/26 10:37: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立春过后,气温逐渐回升,春天加紧了前行的步伐,快步越过了雨水,转眼间到了惊蛰。

惊蛰,古代也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土壤里冬眠的小动物,昭示着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古人根据自然界生物的变化将惊蛰形象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三候所对应的花信分别为桃花、杏花和蔷薇花。一候“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二候“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三候“鹰化为鸠”是指鹰变化为鸠,鹰指鸷鸟,鸠指布谷,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在古人看来,惊蛰是一个关键性的气象日,因此在古诗词中,对惊蛰这一节气描写甚多,说明了古人对惊蛰的重视程度。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生动地描写了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宋代诗人张元干的描述更形象:“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惊蛰的一声惊雷,让蛰伏了一冬的虫儿们从严寒桎梏中苏醒过来,争先恐后地挤进春天。陆游在《闻雷》中写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抒发了在惊蛰时听到滚滚春雷之后那种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惊蛰的雷声,让春天真正拉开了帷幕,它是大自然为人类奏响的一曲春歌,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这时才彻底退出了大地的舞台。

惊蛰后自然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清澈而又蔚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慵懒地漂浮着,阳光开始明媚起来,空气变得清新而不再令人感到寒冷了。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抚下,一池春水扯出了层层褶皱,泛起片片微澜,低吟浅唱着渐行渐远。河边瘦骨伶仃的杨柳也是不甘寂寞,枝条上一粒粒的芽苞,已经悄然萌动。田野里,杏树、桃树枝头的花苞渐渐膨胀起来,颇具呼之欲出的态势;小草们争着破土而出,露出了一个个嫩绿色的眉眼;返青的麦苗,青翠欲滴,汇成了绿色的海洋,时不时会泛起一层层碧波。泥土变得松软了,蚂蚁、蚯蚓也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飞回来的鸟儿们也在枝头跳来蹦去,叽叽喳喳地唱唱和和,世间万物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惊蛰在农耕上更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到来意味着漫长的冬季休息已然过去,春耕的田间劳作从此开始。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人们在这个时节开始忙碌起来,扛着各种农具走向了生机盎然的田野,有的在平整冬翻的田地,有的给茁壮成长的油菜追肥,也有的在自家菜地里撒草木灰,准备播种毛豆、菜豆、豇豆等蔬菜,辛勤劳作的人们把大地打造成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他们正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唐代诗人元稹的《惊蛰二月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惊蛰时分的那幅绝美画卷:“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到来,春光普照了大地。桃花盛开如蜀锦般美艳,翱翔在天空的老鹰已悄然远去,停歇在树枝上的斑鸠等鸟儿在欢快地歌唱着。春光虽好,但是时光短暂,嫩芽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人们在农田里开始了忙忙碌碌的春耕春播,这么美丽动人的画卷带给人们的是收获的希望,仿佛已经看到秋天那金灿灿的丰收景象。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温馨季节,而惊蛰奏响了春天的前奏曲,打响了人生奋发向上的发令枪,人们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与憧憬。

“一声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惊蛰,无论打雷与否,都是个好日子,都是一个可以播种希望的好日子。(徐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