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幽幽桂香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幽幽桂香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11/28 10:39:5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秋分之后,淮南秋热闹起来,秋如一支画笔,勾勒出层林尽染,流金铺翠,五色斑斓,流光溢彩的迷人世界,令人欣喜。门前那株初绽枝头密密匝匝凝成一簇簇花朵的丹桂和相拥一旁的几株悬挂满黄色花蕾的金桂攀比着喷吐芬芳,将浓浓桂香弥漫开来,浸人沁肺,令人心旷神怡,我的注意力被引到这令人感慨万千的桂花上来。

作为三大芳香树之一,夏季至秋季开放的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其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有资料表明,桂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据文献说最早提到桂花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山海经·南山经》,谓“招摇之山多桂”。屈原(前340~前278)《楚辞·九歌》也载:“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在汉初引种于帝王宫钳苑,获得成功。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始盛。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唐宋以后,桂花在庭院栽培观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元代倪瓒的《桂花》诗中有“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的诗句,说明了窗前植桂的情况。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高温而不甚耐寒,为亚热带树种。桂花叶茂而常绿,树龄长久,秋季开花,芳香四溢,为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其集中分布和栽培的地区主要是岭南以北至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大致相当于北纬24~33°。我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间形成。日常习惯中,人们还将桂花分成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四个品种类型,并且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也是中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据说1771年,我国桂花经广州、印度传入英国,此后在英国迅速发展,现今的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尤以地中海沿岸国家生长最好。

话说至此,就不得不说桂花与淮南的渊源情深了。似乎人们通常只记得晏子使楚所说的“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那句名言,孰不知在广袤的淮南大地之上还流传有“淮南桂”之说。从淮南植种史来看则古已有之,因有历代诗家游客的笔录为证。宋人王清叔《泊淮上作》道:“枫林望尽见苍山,桐柏飞流入楚关。潮散海门孤岛出,月明渡口数帆还。客梦祗惊青琐远,沧波长羡白鸥闲。闻道淮南多桂树,朝来杖策一相攀。”这首是描绘淮南多桂花的最好证据。也许有人会说那只是传闻而或一家之言罢了。其实再看看南朝梁人李君甫的《淮南幽桂辞》:“履屐登小山,紫气天地间。不顾鬼斧石,只是恋桂仙。幽香间淝淮,飘去楚云间。本欲归故国,桂令吾流连。”更有刘禹锡《寄杨八寿州》:“风猎红旗入寿春,满载歌舞向朱轮。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骑尘中白面人。桂岭(指八公山)雨馀多鹤迹,茗园晴望似龙鳞。圣朝方用敢言者,次第应须旧谏臣。”这里,他直把八公山称做“桂岭”了,说明当年八公山中不单是遍地生桂,而且也是桂满山野,不然何用“桂岭”一词让人费解呢。诗仙李白《白毫子歌》:“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夜卧松下云,朝餐石中髓。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绿水回。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可得见,未得亲。八公携手五云去,空馀桂树愁杀人。”更是直言了八公山中桂树丛生的境况。因此民间流传自古淮南多桂树是确有其事的了。

对桂香追寻和思念的越多,就越期望在当下,在这些神清气爽的日子里,好好享受一个实实实在在的飘香季节。(程晋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