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与民心同向 擦亮民生底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与民心同向 擦亮民生底色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11/21 10:33: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社会事务工作提质增效惠民生

健全四级救助服务网络,今年以来共救助442人,其中未成年人14人,发放救助物资173份,受理并办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流浪乞讨类问题15起。

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同提高到80元每人每月。

……

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实事,彰显我市社会事务工作提质增效的民生温度。社会事务工作面向千家万户,是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做好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和社会事务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擦亮民生底色。

科技赋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更加精准

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认真开展常态化主动救助服务,加强巡查力度和部门联动,及时对生活无着人员提供救助安置服务,实现城乡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维护了生活无着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我市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服务格局。党员先锋队不定期对车站、商业区、废弃房屋等重点区域巡查,做到“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利用数字城管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确保第一时间救助。持续开展寻亲返乡工作,建立身份快速查询机制,对无法查明身份的滞留人员,工作人员通过经常与其接触、交流,采集其叙述内容,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并及时甄别核实。同时,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淮南日报等多个平台,及时发布寻亲公告。同步开展滞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落户安置工作。今年以来,为8名受助人员查明了身份信息,并护送他们平安返乡与亲人团聚。

我市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连续11年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聘请专业人员作为救助管理工作特派监督员。每年6月份作为救助管理宣传月,开展大型现场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展板、现场讲解等方式,展示我市救助管理机构日常街面巡查、寻亲服务等工作成效,向热心市民介绍救助政策,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规。认真做好专项救助工作,精心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累计出动工作人员2105人次、救助车辆850车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51人次,发放御寒衣物及食品123份,有效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强化源头预防治理,对于救助返乡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及时将受助人员信息通报给乡镇和村,制作源头预防送达书。对近年来返乡的人员开展回访工作,落实帮扶政策,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针对流浪返乡人员和走访掌握的容易外出流浪乞讨人员,依托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易走失人员信息库,目前已录入8人,做好源头预防治理工作。

服务赋能,残疾人福利保障更加优化

做好残疾人兜底保障服务工作,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的重要一环,也是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我市民政部门坚持惠民生、托底线,着力提高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

我市提高两项补贴标准,持续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指导各县区加强同其他福利补贴政策的衔接。截至目前,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惠及困难残疾人4.07万人、重度残疾人3.85万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844.4万元。实现全程网办和全国跨省通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可通过登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民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其移动端“民政通”、“皖事通”APP等终端全程在线提交申请、查询、修改残疾人两项补贴证明材料,实现了补贴申领“一次都不跑”和“不见面审核”。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租赁,分别在田家庵区、毛集实验区建设1个中心2个站点,截至目前,全市共签约租赁服务协议2205人、服务2692人次。

加快市级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进度。淮南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项目位于市福利保障区内,总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内设床位270张。今年7月18日主体工程完成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工程,预计2024年3月份竣工。项目建成后将为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并面向社会提供精神卫生延伸服务,让更多需要社会关心关爱的群体感受到来自“家门口”的温暖。

改革赋能,婚姻登记服务管理更加便捷

为方便群众办理婚姻登记事项,我市积极开展婚姻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婚姻登记“跨区通办”“跨省通办”和涉外婚姻登记,全面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

开展婚姻登记跨区域通办。2021年9月1日,我市率先开展婚姻登记“跨区通办”,我市户籍居民可以选择本市任一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内地居民之间的婚姻登记,今年以来全市办理婚姻登记18793对。今年6月1日起,我市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婚姻登记办理效率,截至目前跨省婚姻登记58对。今年10月7日,我市正式开始办理本地居民涉外国人、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的婚姻登记,截至目前已办理涉外婚姻登记8对。

提升婚姻登记软硬件设施。按照《婚姻登记工作规范》有关要求,落实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人性化设置咨询台、候登区、婚姻登记区、结婚颁证室、婚姻家庭辅导室、离婚室和档案室,营造舒适的登记氛围。精心设计庄重神圣、温馨浪漫的颁证大厅,创新结婚颁证仪式。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婚姻登记业务培训,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办事流程。在情人节、“5·20”、七夕等登记高峰期安排专人引导,实施错峰、预约叫号登记服务,实行节假日不打烊,提升婚姻登记服务质量。

深化婚姻习俗改革。我市持续推进八公山区作为安徽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在“2·14”、“5·20”和七夕节组织了大型婚俗改革宣传活动,寿县、凤台县等地组织志愿者免费为当天办理婚姻登记的新人拍照,大通区准备签名墙供新人们签署誓言,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婚姻登记集体颁证活动7场。同时,联合市律师协会公益委员会开展婚姻业务咨询和辅导,八公山区民政局与区人民法院联合成立了“我爱我家”调节工作室,今年以来共辅导调解了50余人次。开展“结善缘·好姻缘”慈善活动,引导婚姻登记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汇聚爱的力量,为城市增添温暖底色。(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