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潘集流域的花鼓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潘集流域的花鼓灯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11/10 9:40:2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千年的花鼓灯,流行于千里淮河中游的怀远、颍上、凤台、潘集等地,是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气息、鲜明的社会历史特点广受欢迎。周恩来称之为“东方芭蕾”,评论界称之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舞蹈界称之为“民族民间歌舞的国宝”,中外文艺界称之为“淮畔幽兰”。

我国古代歌舞源于祭祀活动,唐代称歌舞为“合生”。表演者只在宫廷即兴演唱取悦于王公大臣皇后贵妃,至宋代逐步扩展至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京城里“歌舞百戏,鳞鳞相切”。宋代亦称合生为唱题,表演者根据不同场合、环境或对策即兴编唱配以舞蹈,可由观众点题目随机应变互相益对,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这种表演在汉族的民间歌舞中唯有花鼓灯还保留。

潘集区架河镇东部的瓦郢村,是史上有名的灯窝子。明朝起就有玩大家灯、采莲灯的习俗,采莲灯唱词均是花鼓灯词。近九十岁的老艺人许克则(艺名三斜子),在采莲灯戏里演老丑婆,唱出了风趣幽默的自嘲歌和扯白歌:花鼓灯年年有,没有今年玩得丑,小兰花也有八十一,大兰花倒有九十九,小鼓架子翻不动跟头。南北路东西走,顶头碰到人咬狗。拎着狗去砸砖,口袋驮驴跑得欢等唱段,见事答事、脱口就来。

至清道光年间才出现类似大花场的民间舞蹈。沿淮一带逢年过节也有玩红灯的习俗,特别是瓦郢、泥集、小郢是灯窝子里的三个行政村,年节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汇集摆成长长的队列,红灯前面抬着的城隍爷神像上罩着黄罗伞盖,后接龙灯、狮子灯、马灯、犟驴灯,花鼓灯押后。后来黄伞演变为大场演出的岔伞。当时的花鼓灯只是由几个人跑个图形唱唱而已,身段动作比较简单。随着花鼓灯表演、唱腔、化妆的进一步发展,清光绪前已形成一套完美表演程序,舞蹈、语汇也丰富起来,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并逐步形成三大流派。

一是怀远流派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时称为“小金莲”,1914年生于怀远县,在继承前辈技艺上,把兰花动作演绎得出神入化,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流派。

二是凤台流派,兰花舞蹈中的扇花极为丰富,在29个扇花中凤台特有的达16个,最突出的为“挽扇”,兰花的基本步伐是上山,动作灵巧活泼。鼓架子善于逗趣的表演,常以哑语手势,与兰花交流。其代表人物陈敬芝,艺名“一条线”;李北叶,艺名“猫春”;田振起艺名“小银子”;周开国艺名“一根筋”等等。

三是一直享誉在潘集区域架河、夹沟、祁集、高皇一带,主要代表人物是王考千,艺名“一阵雾”和武佩选,艺名“气死猴”。夹沟“灯窝子”里的王考千是地道的多面手,1931年12月18日生于潘集区夹沟镇王咀村,因家贫仅读四年私塾,辍学后为人放牛。王考千自幼聪颖好学,在放牛时,他和小伙伴们坚持苦练,十一、二岁就能上场和大人一起玩灯。他能歌善舞,既演兰花,也演鼓架子。扮兰花时他的“端针扁”动作刚柔相济,走步“风摆柳”婀娜风流。即兴演唱花鼓歌是王考千拿手绝活,见事答事、信手拈来,百姓口头语生动、新鲜、押韵,唱出劳动人民的肺腑之情。除表演之外,王考千对花鼓灯锣鼓也堪称行家里手,鼓、锣、钹样样皆精,他的锣节奏好,快而不急、慢而不散,强弱起伏,抑扬顿挫,他的鼓围绕强节奏的大锣粘连无缝,密处如雨打芭蕉、疏处如露滴梧桐。

1957年,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王考千自己创作由丁怀亮加工的《小园房》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特等奖,同年又与郭建秀合作,在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会演中演出花鼓灯《小园房》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领导人接见。

武佩选于1917年生于潘集区架河镇武庙村,幼年失学,擅长扮演鼓架子耍各种筋斗。在一个围裙大的地面前栽后翻而不越界,故时人号称“气死猴”。1949年,在芦集三张八仙桌叠起之上表演各种筋斗,没想到一脚踏空摔下,武佩选急中生智,在身悬半空时伸手按住第二张大桌角用力一推,一个后空翻在丈余外稳稳站住,喝彩声、鼓掌声、口哨声震耳欲聋。1953年,武佩选参加华东地区及全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并在影片《民间歌舞》中扮演角色。

在安徽,在千里淮河中游的潘集区域,有民谣唱道:“凤台县东南乡、沿淮一溜十八岗,岗岗都是花鼓灯乡(灯窝子)”。(苏 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