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面对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面对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5/18 17:26: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发表6周年之际

杨道文 郑 莉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从最新出台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也可以看出,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展现新作为。
在总结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上展现新作为。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要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又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内容由一变三,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愿景,指引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面对、紧紧跟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快推进的时代步伐,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领先一步,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等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传员。
在服务科学决策、服务治国理政上展现新作为。6年前的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既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指导、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又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把握时代脉搏、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既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又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时反映时代呼声,引领时代步伐,勇于面对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作为,要更加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阐述,为有效防范和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风险,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撑。
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展现新作为。去年“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成长发展。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留下了灿若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面对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既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又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俱进、推,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主流舆论提升全民族的理论思维、知识素养、人文精神。
在服务国家对外总体战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展现新作为。曾经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面对错综复杂、动荡变革的国际形势,从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来看,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认真、科学总结,例如高铁高速等基建、脱贫攻坚、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抗击自然灾害、疫情防控,还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民主、民主集中、党内法规等制度建设,让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外国政党大加赞赏,但是这些中国经验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好地总结提炼。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不但要以国际上听得懂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还要改变原来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奋力打破西方独裁的话语霸权,推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还要让世界接受中国话语、习惯中国话语,使中国话语成为世界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淮南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