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舌尖上的春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舌尖上的春天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4/21 9:57: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我家乡一带,素有春日炸“小炸”的习俗。

经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春天终于来了,雪化了、风暖了、山青了、草绿了,各种野菜从泥土里钻出来,各种春芽从树枝上绽开来,鲜翠、嫩绿,清新着人们的眼睛,也引逗着人们的口水。

犹记儿时,物资匮乏,每到春暖花开,吃了一个冬天杂粮面、萝卜干,喝了一个冬天的干白菜汤的小孩子,不用大人吩咐,便握起小铲子、挎上竹篮、约上三五小伙伴,飞奔到草芽青青的田野上,一边撒欢儿一边挖野菜。

荠菜、野葱、春蕨、蒿根、香椿……那时的孩子不但认识很多野菜,而且熟悉每种野菜的滋味、做法。

拎着满满一篮子“战利品”回家,奶奶、妈妈就计划着炸“小炸”了。

金黄的玉米面,兑上冷却的白开水,和得稀稀的,加盐拌匀,揉进洗净、切碎的柳芽儿或野葱,和好后用擀面杖擀开,再用刀横切几下,竖切几下,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菱形“面叶子”,摊在锅台上晾干。趁这功夫起锅热油,油是黄豆油,金黄、喷香,扁扁的面叶子一下锅就膨胀起来,像吹了气儿似的。奶奶和妈妈,灶上灶下,一个切一个炸,动作行云流水,配合默契流畅,不多时就炸出一大盆“小炸”。用两根指头捏起一片,吹吹热气,轻咬一口,嘎嘣脆溜,满口焦香,细细品味,还混合着一缕缕野菜的鲜香,于是一片接着一片吃下去,根本停不下来。

带着淡淡甜味的山芋面,配上嫩嫩的豌豆苗,加一点冰糖,和好后用手揪成一个一个指甲盖儿大小的圆团子,下锅油炸,炸熟了的小圆团子漂在油上起起伏伏,像一群跃跃欲试的小淘气包,好玩得很。

散发着豆香味的绿豆面,配上气味独特的香椿芽,和好后切成正方形、半个火柴盒大的一块块,炸出来,金黄酥脆,咬上一口,绿豆的清香混合着香椿独特的浓香充盈舌尖,回味悠长,妙不可言。

炸好后的“小炸”,晾一晾水分,收存在不透气的铁皮桶里,紧紧地盖上盒盖,放在高处——怕小孩子偷吃。这些“金贵”的小零食要供全家人吃一两个月呢。嘴巴寡淡到没滋味儿时嚼上一块儿,立刻满口生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炸”的种类日益丰富,山药、毛豆、香蕉、苹果、枣泥、豆沙……五花八门,各具滋味。我喜欢香蕉片,无论搁多久,吃起来都有股浓郁的香蕉味儿。

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的铝饭盒里放上一把“小炸”,中午野餐时,这把“小炸”吸引了多少孩子的目光。

时光流逝,今非昔比,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家乡的“小炸”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春阳暖暖,芳草菲菲,两鬓苍苍的老人带着稚气未脱的孩子在春光下挖野菜,讲一讲当年的故事,忆苦思甜,珍惜当下。(赵闻迪)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