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知青精神在广袤天地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知青精神在广袤天地间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7/13 7:08:2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挖掘融合知青文化 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

(记者 冉韬) 煤油灯、石磨、铁叉、耙子、粮票、老房子……一件件物品,一幅幅照片,无不记录着当年知识青年在广阔农村战天斗地的光辉业绩。近日,淮南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市文旅局、市民盟委、潘集区区委宣传部、区扶贫办、区文旅体局以及平圩镇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到潘集区平圩镇龚集村,对如何保护好知青点,宣传好知青文化、讲好知青故事,传承知青精神,进行调研汇商活动。

老房子留下很多历史的印记

7月8日上午,一行人来到平圩镇龚集村,远远看去,有12间一排青砖半圆形穹顶房子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显得十分“扎眼”。当众人来到跟前看到,有的屋里存放着早些年的煤油灯、石磨、铁掀、镰刀等工具,有的屋里放有数本《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和数枚毛主席像章以及粮票、旧纸币等许多珍贵书籍和资料。据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多勇介绍, 1968年至1982年期间,上千名知识青年来到了淮南广袤农村,其中有34名分别从上海、合肥、淮南的知青来到平圩龚集村,与当地农民一起,践行“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梦想。这里就是知青当年生产、生活、学习的原址,于1976年建成,占地180平方米,由知青们自己烧砖,自己动手,建成具有陕北窑居式建筑风格的房屋,意寓着广大知青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斑驳的窑洞、泛黄的照片和宣传画,以及使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等,连糊窗户的报纸都是当年的旧报纸,记录他们曾经的岁月。

陈多勇说,知青们在广阔的农村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团结友爱,他们用忠诚、青春和热血铸就“知青精神”,用知识和汗水,书写该村发展变化的新篇章。当年的知青均都已回城,他们留下许多物品,却保存了起来。去年国庆期间,罗治民等7位老知青还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支持村里的扶贫工作,尤其老知青罗治民与村里的李传海结对子,积极帮扶。为此,民盟淮南市委文化专委会多次到知青点参观调研,希望进一步保护好知青住过的老房子、宣传好知青文化。

峥嵘岁月建友情

传承“知青精神”助脱贫

说起讲好知青故事,专程从合肥赶来的罗治民感慨万千。他说,1968年,他下放到村里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知青越来越多,村里就派专人为知青们洗衣、做饭,尽管当时日子很苦,可老村长知道知青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便时常送来猪肉和菜籽油。有一次,村里准备开一个加工厂,自己不慎从电线杆上摔下住进医院,村里又派人专门照料自己,生活上还开了“小灶”,这点点滴滴让罗治民难以忘怀,他便与村民李传海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调研汇商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汇商大家形成共识,认为该村的知青点很有价值,应当挖掘。鉴于现有状况,不便开展大建设,但要做好保护工作。下一步,根据发展的趋势,希望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文化的亮点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综合基地。许多老知青通过各种形式回报故土,对我市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起到支持和助力,继续弘扬“知青精神”,值得宣传。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