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农业科技110”,让人才与科技协同发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农业科技110”,让人才与科技协同发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7/9 9:44:4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村里有个‘科技明白人’,等于有个‘活财神’!”忙碌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持久之力——“农业科技110”,让人才与科技协同发力 
 
蔬菜种苗繁育有什么诀窍?薯芋类蔬菜如何增收?……日前,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两位科技特派员来到田家庵区史院乡涧坝村和尹祠村,将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帮扶工作,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

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农业科技110”工程,旨在建立100人左右的市级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50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应用“0距离”对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人才科技,乡村振兴迫切之需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科技人员的帮助指导。

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科技局、市农委、市科协启动实施“农业科技110”工程,聚焦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淮南市“农业科技110”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不少于20万元,用于科技特派员交通、午餐补助等工作经费,鼓励县区、其他部门适当配比。健全完善的保障措施,确保了科技特派员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如今,我市已成功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65人次,其中省级专家44人,成立了专业技术小分队10余支;建设发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30家,培养农民技术员超600人;引进新品种259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00余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近300期,培训农民超6000人次;促成开展产学研合作8次,转化技术成果20多项,直接带动农业产业增值4400多万元,成效显著。

人尽其才,农业发展后劲所在

“潘集酥瓜是潘集区的特色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俺们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随叫随到。他还提出了‘石灰氮高温消毒+有益菌’和应用嫁接苗等技术手段,处理了酥瓜不能重茬的技术难题!”提起科技特派员苏亚,芦集镇代庙村的种植大户们拍案叫绝。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首当其冲体现在农业生产上,人才的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生产力:

农业部主推新品种福瑞鲤在淮南市生根落户,创新应用纳米微孔增氧、微生物制剂调水等技术举措,使鱼苗繁殖成活率从过去的40%提高到95%。

生猪养殖产业和种羊产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30%,养殖户人均年收入增长6000多元,生猪养殖断奶窝重不高、育成率低等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草莓炭疽病常年高发、食用菌栽培农药残留量大等“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疏通果园排灌沟渠等行之有效的建议,将我市葡萄产业产值提高了近20%。

通过强化技术链构建产业链,进而形成创业链,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迈上正轨。

农业企业是农业发展的先锋和载体,农业科技特派员一直把农业企业作为帮扶指导的重中之重,结合行业领域科研前沿及市场导向,与企业共同谋划发展模式、开展科研攻关、进行项目申报、推动产学研合作交流。一批农业企业(基地)逐渐在全省实现“领跑”,发展前景一片向好。

目前,有30家成功申报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0家企业申报的十多项科研项目共获财政资金340万元。

“鱼渔”共进,农村人才茁壮成长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要靠“人”,农村人才是农村长久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今年4月,谢同义来到谢家集区孙庙乡家合源蔬菜大棚基地,进行蔬菜生根追肥催长方面的技术指导,对于职责使命,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只是一时之需,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扎根于此的土专家!”

工程实施以来,科技特派员重点围绕特色农业、绿色环保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领域,坚持驾好技能培训、平台支撑和政策激励“三架马车”,引领带动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退休技术人员、农村青年和农村妇女为代表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转变观念、提升本领、开阔视野,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较好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目前,我市拥有具有农民技术员职称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5337人,农村实用人才113121人,分别比工程实施前增长了78%和95%,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也由工程实施前的2.35%提升到目前的4.55%,农村人才发展的星星之火已逐渐呈现燎原之势。

不久的将来,我市还将依托“农业科技110”工程,培育50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组建10个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推广转化10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业科技特派员将肩负着人才兴农、科技兴农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不断探索前行。(记者 柏 松 通讯员 李雨康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