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美丽乡村建设切忌趋同化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美丽乡村建设切忌趋同化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2/12 9:21: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开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

毋庸讳言,在其他地区也曾出现过乡村建设趋同化、模式化等倾向性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有必要啰嗦几句。

曾有专家坦言:有些地方农村改造的不像农村了。笔者也有同感,确实存在着趋同化、表面化等现象,丢弃了历史文化元素和自身特色。“画虎不成反类犬”,千村一面,甚至做起表面文章,耍花架子,“在马身上划上两道便说成是斑马”。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基层群众时,就老城区改造曾指出:“历史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缺乏生命力”。愚以为,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借鉴外地的经验教训,防止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当地特色,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不一定非要搭廓桥、垒假山才是“唯美”。“山沿东舍环西舍,水绕南畴赶北畴,村妇坐畦挑马齿,野童蹲涧采鸡头”。如此古朴、野趣,使人们能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也不失为美丽乡村。(周长喜)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