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蔡楚新声 > “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宣传普及中需要廊清的若干概念解析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宣传普及中需要廊清的若干概念解析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7/5 11:21: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已经成功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毫无疑问,申报成功并非是这一工程的终结,相反,或许恰恰才是开始。因为,相较于申报工作的繁琐和繁重,宣传普及以及应用推广工作将更加细微也更为浩繁。

这种细微和浩繁,体现于宣传普及的基础性和大众性的薄弱和空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于“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研究和认知学术层面,基本常识的认知尚存在一些误读。这其中,集中表现为对于一些概念的混淆和外延、内涵的模糊。

一、概念的廊清

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是四个不同的概念,也是四个不同的文学类别。当然,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有重叠和相互交叉、交集。比如,有些成语也是典故,有些典故也是成语,但不是所有成语全部都是典故,也不是所有典故全部都是成语。推而广之,神话和传说也是如此;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在“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中,不要把这四个不同属性的文学类别混淆。

1.成语。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最多由十三个字组成。兔死狗烹、百川归海、一叶知秋、黄口孺子、塞翁失马、女祸补天等,就是“出自”(这里是指“首次记载”,而不是仅仅“使用过”,下同)《淮南子》的原创成语。。

2.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曾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的官名。《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记载:“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可以分为: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等;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3.神话。神话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比如,女娲补天就是由《淮南子》首次记载的创世神话故事,当然,也是成语典故。

4.传说。中国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中国民间传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等诸多内容。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但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三类: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的评价和愿望。例如叙述屈原作《离骚》,大声吟哦,感动众山鬼呜咽痛哭。传说人物还包括有帝王将相、农民的领袖、文化创造中的名人、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此外还有姓名不见于史籍的人物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歌仙刘三姐的传说等。史事传说,这类传说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如:梁山泊传说、杨家将传说、义和团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一些神怪灵异的传说,如关于八公的传说、灶王爷的传说等,则更是人民信仰的产物。鬼神传说,以鬼与神的故事为中心,所谓鬼与神其实就是人死后化为灵魂,而灵魄通常是由魂与魄组成,一般来说魂主精神魄主行动,因此就有魂归天,魄归地的说法。就是说,高尚的魂归天后会化为神,而落地的魄则会化为鬼。鬼神传说就是将普通人类的故事加以神化而达到凸显各种精神意愿的目的,如《封神榜》、《聊斋》等。“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传说故事,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后羿射日,既是神话故事,也是传说,还是成语典故。

二、内涵和外延

  1.“原创”与“使用”。在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的学术研究中,一般比较注重于“原创”,即是“谁”(哪一部著作)首先(第一次)记载了某一个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学术研究范畴,极为注重首创,首创也就是原创。“原创”与“使用”的内涵截然不同,丝毫不能混淆。比如,一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成语和典故,即便数量再可观、再庞大,也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和推广意义。相反,如果一部作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原创(首次记载)成语典故,其学术价值和推广意义就不同了。归结到淮南的“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宣传普及、挖掘推广上,其前提是要廊清“原创”与“使用”的分界,应秉持客观事实的严谨学术态度,把研究和推广普及的着力点放在《淮南子》“原创”成语典故上,切忌把只是《淮南子》“使用”过的成语典故,生搬硬套、指鹿为马、牵强附会为《淮南子》“原创”成语典故。这样不仅走偏了宣传普及和研究推广的重心、方向,也会成为学术界的笑柄,更反映出我们自身对于学术研究的不严肃、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澄清和划清“语出”与“源出”的不同,廊清“原创”与“使用”的区别,才能校准淮南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研究和宣传普及的重心、方向。因为在漫长的学术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很多权威典籍和国家工具书,已经对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的首次记载也就是原创,作出了清晰科学的标注和界定,如果我们罔顾事实,硬要把“语出”说成“源出”、“使用”说成“原创”,不仅与淮南“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宣传普及宗旨不符,也显示出我们自身对学术科学性的尊重和诚实不够。

3.“编撰者”与“作者”。刘安是《淮南子》的“编撰者”,而非《淮南子》的“作者”。“编撰者”是指集众多作者之大成者,是对众多作者集体劳动的统领,通过集体劳动汇集一部著作。“编撰者”的特性是“集体劳动”、“集大成”。而“作者”则是唯一性,通过个体劳动,创作出一部著作。“作者”的特性是“个体劳动”、“独有性”。归结到《淮南子》,不是刘安个人创作了这部书,而是刘安的众多门客们共同集体创作了这本书,由刘安最后进行统稿、审订。所以,从来未有人说“刘安著《淮南子》”,一直都在讲“刘安编撰《淮南子》。”

4.“成书所在地”与“事件发源地”。《淮南子》所载内容,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文学、科技、医疗……诸多方面都有涉猎,同时地域范围远非局限于淮南国,而是几乎涉足和覆盖西汉全疆域。《淮南子》不仅首次记载了很多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还首次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和面对的是,“成书所在地”与“事件发源地”,并不是相一致的,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也就是说,《淮南子》这部书,虽然成书地点是在“淮南”(当然,西汉时的“淮南”与今天的“淮南”,也是两个地域概念。),但事实上,《淮南子》中所记载的众多重大事件、重大现象的发生地点,绝大部分不是在“淮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淮南子》首次记载了“二十四节气”,而“二十四节气”成功申报世界非遗时,却与淮南无关。如果非得要把“成书所在地”与“事件发源地”混淆,那么,是不是因为《儒林外史》的成书在安徽全椒,因而《儒林外史》中的所有人物,就一定都是全椒人呢?同样,也不能因为《聊斋志异》成书于山东淄博,因而“小倩”“小翠”“小谢”就一定是淄博人。

毕竟,在重大学术问题上,还是要本着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唯有如此,淮南的“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宣传普及和应用推广,才能把准方向、找准重心、标准着力点,也才能够正本清源、行稳致远。(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