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大通区孔店乡欢灯村村民郑礼龙家田地时,他正忙着摘长豆角。记者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看到密密麻麻的枝叶下面,长长的豆角挂满枝头,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眼下,市场上长豆角大约2块钱一斤,我家已收入2000多元了。”郑礼龙一边忙着摘长豆角,一边和记者说话,脸上流着辛勤的汗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郑礼龙告诉记者,他家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目前已实现了脱贫梦想。
田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郑礼龙说,自己家有4亩多田地,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经济效益不高。2017年以来,市委老干部局扶贫工作队千方百计帮助自己家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长豆角、西瓜等经济作物,虽然更加辛苦一些,但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种植水稻,每亩纯收入不超过1000元;种植长豆角,若市场行情好,每亩纯收入在5000多元以上。”郑礼龙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欢灯村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22人,截至2017年底,全村剩余贫困户17户27人。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精心制定了欢灯村三年扶贫规划方案和年度扶贫计划,以产业发展带动扶贫,以专业合作引领扶贫,以对口帮扶助力扶贫,真正建立起有“造血”功能的良性、长久的扶贫机制。
产业是摆脱贫困的核心。该村利用村级农业合作社,搭建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平台,争创“人人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全员发展产业新格局;动员能人、大户流转土地,发展草莓、山芋种植,波尔羊养殖,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利用选派资金5万元,改造村闲置校舍,发展特种兔养殖,肉兔销售额5000余元,宠物兔即将出售。光伏扶贫,既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又能推广绿色清洁能源。村里建设了60kv光伏电站,20户低保贫困户两批收益分红已发放到位;今年入股国电投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渔光互补”项目,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不少于5万元集体收益分红。金融扶贫惠及4户贫困户,所贷资金用于大通区工业园区户用集中光伏项目,贫困户每年可享受分红。
在信息化时代,电商催生了扶贫新模式。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争取省市扶贫资金19.53万元,与市邮政公司合作建设“邮乐购”电子商务乡村站点,于2018年初实现联网运行,主要为村民代缴电费、电话费,代购生活用品以及代购优质农资。“通过‘邮乐购’平台,为村民购进优质化肥300袋,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5000元;开展白酒销售,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200元。”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刘浏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在“卖出去”上发力,把本村及周边村的生鲜土特产卖出去,增加群众收入。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驻村扶贫工作队争取财政资金43万元,用于村民小组道路硬化工程;主动争取上级“一事一议”“畅通工程”政策补助,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危旧房改造,圆贫困户安居梦,今年危房改造23户,其中6户新建,17户修缮,共补助资金25.6万元。
“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刘浏告诉记者,今年将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依托欢灯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草莓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拟利用扶贫资金,新建瓜蒌种植基地项目,与种植大户签订租赁合同,确保村集体每年收入5万元;利用村部闲置校舍,改扩建准标准化车间,引进外贸服装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记者 朱庆磊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