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怀新平系列言论 > 从“焦桐”到“谷树”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从“焦桐”到“谷树”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5/13 9:19: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焦桐”和“谷树”,分别铭刻着两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名字。一位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一位是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焦桐”,大家并不陌生。只要去过河南兰考,都会对那些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泡桐树印象深刻。它们或独株站立路边,或三五棵成片,或几十上百棵成林,成为一道让人过目难忘的风景。在今天看来,这些普通的泡桐树也许没有特别之处,但在半个多世纪前,对于长期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严重侵害的兰考,泡桐却是救命之树。为根治“三害”,身患癌症的焦裕禄顶着风沙,带领调查队查风口、探流沙、搞试验,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种植泡桐这一根治风沙的根本措施。泡桐树从那时起,在兰考土地上被广泛栽种,成为抵御风沙、护佑土地的绿色屏障。焦裕禄亲手栽种的一棵泡桐树,历经50多年,枝繁叶茂,挺拔高耸,需要3人才能合抱,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焦桐”,并立碑昭示后人。“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焦桐”,被视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谷树”,同样耳熟能详。1950年5月,谷文昌所部野战军,解放了福建东山岛。踏上东山岛的那一刻所见,让谷文昌终身难忘:光秃秃,风沙肆虐,村庄淹没在沙土里,到处都是乞丐。此后,谷文昌与东山命运相连。他先后担任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和东山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谷文昌说:“要治穷,得先除害!”他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但在寻找治沙树种时,却历经挫败。3年间,先后试种过10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都以失败告终。一次,在试种一种名字叫木麻黄的树时,遭遇持续1个多月的倒春寒,木麻黄树苗几乎全被冻死。在绝望之时,技术员发现在白埕村还有9株木麻黄活着。就是这9株成活的幼苗,点燃了谷文昌心中几近破灭的希望。谷文昌选择了木麻黄的同时,木麻黄也毫不犹豫拥抱了谷文昌。1958年春,全县党政军民、男女老少齐上阵,栽种20万株木麻黄树。至1964年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公里的海岸线筑起“绿色长城”,东山的风沙灾害得到彻底根治。1981年,谷文昌在漳州病逝,骨灰葬于东山县赤山林场。“没有谷文昌,就没有木麻黄;没有木麻黄,就没有今天的东山!”东山的群众这样口口相传。为了感念谷文昌,当地群众把木麻黄改称为“谷树”。

       从“焦桐”到“谷树”,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心里真正装着群众。“你的心里真正装着群众,群众才会把你真正放在心里。”无论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还是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利益,都是永恒不变的考量。在新常态下、新形势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势和群众诉求的日趋多元以及社会矛盾的突显交织,只有全力去做、倾力而为,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呼声、关切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和高评。一如“焦桐”和“谷树”这样“树以人姓”的美誉。

      从“焦桐”到“谷树”,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毅和智慧。上世纪50、60年代,面临的困难更多地显性为与自然的博弈,直观呈现为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如同东山对风沙灾害治理、兰考对“三害”的治理那样,东山、兰考只是那个时代直面困难的缩影。今天,面临的困难更多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扰,更多来自于生态环境的挑战,更多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面对困境、困难、困惑、困扰,需要具备更主动的作为来积极化解,需要具备更多的智慧去寻找办法,需要具备更强毅力才能找到路径。

      在即将迎来建党95周年纪念日,重温“焦桐”和“谷树”的感人故事,分享“焦桐”与“谷树”的内涵蕴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或许具有别样启思。

(怀新平)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