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法律援助工作纪实
今年3月份,八公山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来了5名农民工兄弟,他们充满感激地将“真心帮困暖人心、安居感恩律师情”的锦旗送到法援中心律师手中。诚挚的谢意,鲜红的锦旗,是对该区法律援助工作的肯定。
原来这5位农民2013年在八公山区建北项目部工地工作了一年多,对方却一直未给付工资,仅给他们分别打了欠条,并约定了赔偿金。但是直到2016年2月,他们都没有拿到应得的劳动报酬。无奈之下,他们来到八公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区法援中心及时受理了他们的申请,并与区法院沟通联系,为他们开辟快速诉讼通道;同时,经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打欠条的两位施工负责人,通过沟通,两人同意与农民工协商解决此事。
3月7日上午,在八公山区法院,两位施工负责人同意按照欠条上约定的内容给付五位农民工工资62000元及赔偿金35960元,并约定了给付期限。“仅2015年以来,我们已为60余名农民工提供了法律帮助。”采访中,八公山区司法局负责同志介绍说。
以改善民生、直接服务困难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八公山区着力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使群众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近3年来,该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00多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较好地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情系民生 为贫弱者维权撑腰
面对法律援助,有人质疑:不收钱办事,质量靠得住吗?八公山区法律援助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该区积极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采取多项便民服务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畅通、快捷的法律援助维权绿色通道。对困难群众发放“法律援助爱心卡”,把弱势群体可能涉及到的如婚姻家庭、劳动争议、人身损害等常见纠纷印制成系列“法律援助须知”等宣传手册,分发给广大群众。对农民工开辟了维权服务的“农民工绿色通道”,免除贫困审查,不需要开贫困证明,只要提供相关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进入援助程序。
该区还对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该区居民穆某因交通事故导致重伤,半身不遂,区法援中心律师就上门对其进行服务,并联系法院上门立案,为其办理了司法鉴定援助和诉讼费减免申请,为申请人节省了鉴定费和诉讼费,依法维护了穆某的合法权益。2006年以来,该区法援中心已为老年人、低保户、残疾人上门开展法律援助服务30余次,有力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创新机制 服务大局维护稳定
为了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的保障能力,八公山区建立健全了各级服务网络,完善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机制建设。截至目前,区法律援助中心已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五个,在43个村、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并确定具体联系员,形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并组织了66人参加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弥补了专职队伍的不足,形成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法律服务队伍为主体、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服务和工作机制,使法律援助真正延伸到基层。与此同时,该区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如《便民十条》、《接待登记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度》、《案件受理审查制度》等1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法律援助绩效考核机制等,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效率和案件办理的质量。
(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