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如烟,梨花似雪,陌上繁花开遍。只为你来,春风十里柔情。这是谁的浪漫?
我对春的情感一直都有种执着的爱恋。大抵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情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赶上春天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想起在茅草屋的教室里,在老先生富有节奏的教鞭敲击声中,我们摇头晃脑卖力地诵读唐诗的情形。
背诵唐诗,是乡下儿童年代最古老而传统的游戏。它沉淀于记忆底层,清晰而深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
在春天作诗,或在别的季节写诗而提到“春”,都是颇能动人心弦的,唐诗里就有很多别样的“春”之情感。
在乡下长大,对春的感悟更是容易产生接地气的思想火花,就像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感怀诗人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读来亲切。
而春有时也是幽怨的,带着厚重的隐晦。武衍的诗《宫瓷》: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春色沉沉这是宫中春景图的底色。那些姹紫嫣红的各种色彩,各种花团锦簇的繁华景象都成为了远景,成为了凝重的背景。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读完之后,宫女的深怨大恨已融于特定的景物和场景之中。另外,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以春色比喻宫女的青春年华,以落花反衬宫女身不由己的悲愤。这样的春,便是沉重的。
俗话说,每个人都一颗诗心。不同的光景,读不同的诗,就有不同的心境。
心不受拘束,这样的春,总会赋予一种美好与生命力。如同我们的少年。好在大唐初春里的诗句,大都是静美的,娇滴滴水灵灵的样子,缤纷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像楚楚动人的花仙子。唐诗里,古人对于初春的描述最是不吝笔墨的,信手便可以拾来几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要是把人生比作春天的话,那么春便是人生里最美好的年华,适合爱情,适合浪漫。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表现思妇的思念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
桃花是春天的笑脸,是爱情的信使。千年以来,桃花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被吟诵不断,在由桃花构建的诸多纯美的艺术境界中,尤其能给我们独特美感体验的,则是由桃花掩映下的爱情故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唐代的诗,也有不少春日怀归浸透乡愁的,多是诗人在羁旅、行役途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既有人生情怀的深化,也有思乡与忧国的交织,体现出唐代社会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比如,陈子良“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戎显“羁客春来心欲碎,东风莫遗柳条青”等,表达的都是诗人在春色里的孤独心情。
在唐诗里,春天,是“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书香致远,醉美唐诗。唐诗里的春天,可以风情万种,可以美不胜收……
青春年华里走过,你还记得,我还记得,时光一定也会为我们记得。记得唐诗,记得春光里的花容月貌,记得曾经的懵懂、青涩、爱情,记得最值得怀念的记忆。
(田家庵·仇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