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文学淮军”擂台征文 > 母亲爱吃鱼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母亲爱吃鱼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4/6 9:26: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爱吃鱼。

之所以有这种概念,源于左邻右舍对母亲的夸赞:她不仅是个抓鱼的高手,也是个做鱼的高手。

三十年前的淮北平原,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宽裕,几乎每户人家都在田边地头种些蔬菜,于是整个春天夏天,百姓的餐桌上都是丰盛的。等到秋去冬来,青黄不接的时候,对于像我家这样姐弟多的家庭,餐桌上可供选择的菜肴已经不多了。许多人家就开始自制渔网到河塘里抓鱼。因为沟河里的野生鱼不仅味美,也不会额外增加家里的开支。

其实“渔网”的制作非常简单:找三块三角形的孔较大的纱网布,缝成一个网兜,再找两根一短一长的竹竿,短的竹竿绑住网兜的一边,长的竹竿头垂直固定于短竿的中点,将网兜的第三个结牢牢系在长竹竿上,渔网(农村俗称“推网”)就制作成功了。

起初,我以为母亲抓鱼很轻松,每天收工到家母亲能带回来一碗两碗或鱼或虾的收获,我们姐弟几个便会围着母亲的渔篓又跳又叫:“又有鱼吃喽,又有鱼吃喽!”直到有一天,年幼的我缠着母亲带我去看她抓鱼,才知道抓鱼很辛苦。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帮母亲背着渔篓,她扛着长长的“推网”出发了。没想到野外的风那么凛烈,吹到脸上手上像刀割一样,它像蛮不讲理的强盗,掀扯我的棉袄,钻进我的裤脚,带走身上仅有的温度。母亲好像一点也不惧怕寒风似的,两脚站稳,摆开架式,右手按住推网的长竿,让渔网在水里着底,左手用力将推网向水里推去,又快速拉回,渔网上岸便看见几条小鱼和几只虾米在网兜里翻来跳去。我赶忙用快要冻僵的手把它们捡到渔篓里。母亲兴奋地重复着抓鱼的动作,即使接连几次都空空如也,她也没有气馁,换个河口继续抓鱼。风力越来越大,渔网似乎也越来越沉,母亲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疲惫。我站在她身后,看见冰冷的河水通过竹竿浸泡着她粗糙的双手,又如同冷风在那手背上割出一道道裂口,我的心突然开始颤抖,邻居口中“抓鱼高手”的影像,模糊晃动在我眼里。我断定母亲一定不是什么抓鱼高手,收获的比别人多只是因为她比别人更努力,付出更多。她的心里一定装着一份对温饱的渴望,一份对家的责任,她是想要我们姐弟几个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

要说做鱼,还真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把抓回来的鱼虾拣在两只碗里,快速洗干净,就开始做鱼了。母亲先在热锅里倒少许菜籽油,几秒钟后将切好的姜片、葱花、干辣椒丢进去,炸出香味后,将洗好的小鱼一股脑倒进油里,用锅铲儿将鱼翻两三遍身,加几碗温水,等锅里沸腾的时候,她又熟练地把擀好的面皮儿一半贴在锅上一半浸在汤里排整齐,盖上锅闷五分钟,鲜香扑鼻的面皮鱼汤便一碗一碗地摆在我们姐弟几个面前。母亲总是满眼慈爱地看着我们先吃,等我们吃不下了,她才将剩下的汤盛在碗里,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讲“穿条鱼”的味道好在哪里,小鲫鱼的味道又好在哪里,俨然就是一个吃鱼的专家。至于虾米,母亲会变着花样做成几道美味:一部分做成一盘青椒炒虾;一部分晒干切碎,拌在粗粮面糊糊里,过油炸出,就成了香虾圆子,干吃时香脆可口,烩成圆子汤更让人回味无穷。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最喜欢吃母亲做的鱼,总觉得那是世上无与伦比的美味。

长大后,除了最小的弟弟当兵入伍,我们姐弟几个都陆陆续续离开家有了工作。母亲开始被孤独围绕,而四年前父亲的突然辞世,让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她已经没有心情和力气再为我们抓鱼做鱼了。于是每次回乡探望她,我都不忘给爱吃鱼的她带上几条,我一直记得母亲爱吃鱼,直到前不久发生变故。

去年秋天,小弟结婚了。举行婚礼那天,母亲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连续劳累多日却依然精神抖擞,忙前忙后。此时的她,似乎已经走出父亲离开我们给她留下的阴影,无论是面对满座的宾客还是刚过门的媳妇,总是笑容满面。

送走前来道喜的亲朋好友,天也快黑了。大姐在小妹的帮助下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心情高兴的母亲竟然要我给她斟上了些许白酒。看着长大成人的我们,母亲打开话匣子给我们讲起了辛酸又幸福的过往。我心中由衷地感动:能有我们的今天,真得感谢敬爱的母亲。我忙夹了一大块鱼放在母亲碗里:“妈,您多吃些鱼。”母亲看看碗里的鱼,眼中闪过一抹恍惚,她心里一定涌起了波澜,或因为小时候带给我们的艰辛,抑或是因为如今生活的幸福。母亲夹起鱼微笑地看着小弟和弟媳:“今天吃鱼好,代表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这是大家对你俩未来生活的祝福,一定要吃!”说完母亲带头吃起鱼来。小妹却放下碗筷,焦急地想要阻止,已经晚了:一根大大的鱼刺卡在了母亲的喉咙。我们姐弟几个一下子慌了手脚,尝试喝醋、馍噎等方法无效后,做过医生的大姐打来镊子,借助手电筒费力地将鱼刺取了出来。回到餐桌,在省城义齿公司上班的小妹才道出了实情:两年前母亲的牙齿就已经坏光了,是小妹给母亲换上了假牙套,并在母亲的要求下保守着这个秘密。

牙套感觉不到鱼刺,所以戴牙套是不能吃鱼的。母亲却向我们守着这个秘密,到底是要守着生活给她的由苦到甜的感受,还是要守着儿女们买几条鱼的偶尔探望,我不得而知。作为家中长子,我却忽略了母亲身上岁月的变迁,固执地将母亲的幸福还定格在那个年代。是我的固执导致母亲的喉咙被刺伤,也刺破了我冠冕堂皇的孝心下的无知。

我揣着懊悔,走进家乡的夜色里,企图让这厚重的黑暗掩盖住自己忙于工作、忙于生活而无暇关心母亲的借口。在这只有星光没有月色的夜里,还有多少经历生活磨练后仍想尽孝却不懂如何尽孝的心。这心如挂在远空的星星闪烁迷离。面前的荷塘怀抱着一池宁静。如旷远的乡野,又像母亲的情怀,远离城市的繁华,却包容着天上倒映下来闪烁迷离的星辰。

整理好心情,我终究又告别母亲,回到看似忙碌,却写满牵挂的小城。但我喜欢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站在城外的小河边,把自己隐在黑暗里,凝望家乡的夜空。品味忧伤和思念孤独的同时,我总能感受到一袭温润如花、馨香如酒的爱,就躲在城市灯火的背后。

忽然,我发现远处有一盏灯光,虽然微弱却冲破眼前厚重的黑暗,迎面撞击着我的心灵,像家乡那晚的那个生活细节,让我品尝艰辛、经历伤痛后,瞬间得到明悟,一种对于母爱、对于未来、对于生活的明悟。

以后,再也不带着鱼回家看母亲了。

 作者简介

童良开,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安徽青年报》优秀通讯员。在省市报刊、《红袖添香》等媒体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30多篇。

(凤台·童良开)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