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决策。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进“调转促”,实施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发挥科技创新在我市“调转促”中的引领作用,是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1235”发展思路,认真落实“4106”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0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沿着“235”的产业转型路径,声势浩大地打响转型升级攻坚战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切实改变我市“煤定兴衰”、“电主沉浮”的产业格局,沿着“235”的产业转型路径向前走,出路在创新,抓手在创新。
首先,要改造提升煤电两大传统产业,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煤电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传统产业智能、绿色发展水平,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革传统产业,做精做优煤电产业,才能使“立足煤”于转型发展的潮头立足站稳,把我市创建成“全国煤电安全高效清洁利用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其次,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将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医药等四个基地打造成具有重要经济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成集高新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做大产业规模,使“延伸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成长为令淮南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三,瞄准发展前沿,着力培育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等五大高成长性产业,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唯煤、超越煤”,把我市打造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更需要科技创新做引领。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基因、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引擎、是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芯片、是创造新资源新要素的母机、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酵母、是优化发展环境的杠杆。它能够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推动新跨越,重塑新淮南。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扬创新驱动之帆,航转型发展之船,连续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一次又一次吹响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冲锋号。“建设创新淮南,支撑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行动,在全市开展得如火如荼。2015年一组飘红数据,使我们发挥科技创新在我市“调转促”中引领作用的信心倍增:
全市R&D研发经费投入达16.04亿元,占GDP比重的2.03%,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89%),居全省第5位;全市授权发明专利483件,同比增长11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7件,居全省第6位;技术合同成交额4.87亿元,居全省第5位;矿业集团、理工大、淮化集团、润成科技、化三建5企业荣登省发明专利百强企业红榜,矿业集团和理工大名列20强;化三建一项专利荣获省第四届专利金奖;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81家,居全省第10位;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省、市级公共创新平台142家,其中省级以上71家;拥有院士工作站7家;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8家。
最能提振人心的一组数据可做本文结束语:在2015年公布的全省各地创新能力评价中,淮南市创新潜力第5位、创新实力第7位、综合能力第7位。
(通讯员 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