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二五”共同话民生系列报道之五
一条条村道四通八达,一幢幢小楼整齐划一,一座座花园姹紫嫣红……“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如一幅幅画卷在淮南大地铺展开来,展示出美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十二五”以来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略,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深入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规划引领变化 建设打造特色
潘集区架河镇前家村村民苏涛搬到市内居住已近10年,每次回到老家,都为眼前的变化所惊叹:自从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宅子变成了小洋楼,臭水塘变成了清澈的溪水,他也从此爱上了田园生活。而前家村像他这样由城返村居住的村民有近20户,这里还被省住建厅评为全省“美丽宜居村庄”。
村貌之变、文化之变、理念之变,这些交错纷呈的密集转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见证着美丽乡村建设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
2012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为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力度,省委、省政府将美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奖补列入省民生工程。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确定了81个中心村为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中心村,围绕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理、管理创新五大实施内容,着力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站、图书馆、室外体育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公交站、邮政所、金融服务点等项工程。截至目前,淮南实施省民生工程范畴的81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中心村中,已经通过省级验收的有23个,正在建设的58个。
投入撬动杠杆 重点突破推进
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潮在淮南大地迅速兴起……
市财政部门作为涉农资金整合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牵头单位,同时承担省民生工程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奖补资金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着力加强美好乡村建设保障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足额安排市级财政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奖补资金,市级财政“十二五”期间共投入2.12亿元用于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督促县区财政部门落实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中心村的财政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用于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3亿元。在加强专项资金保障的同时,加大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力度,协调各相关资金整合部门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涉农资金整合支持美好乡村建设达7.2亿元,各项财政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超过10亿元。这几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4亿元,其中专项资金4.6亿元、涉农资金7亿元、社会资金6.8亿元。
潘集区陈郢村、凤台县凤芮集村、前元村、毛集河西村……一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中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和谐文明新风广泛传播,农村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谱就美丽愿景 书写和谐篇章
田园风光与洁净的村庄环境,是淮南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点。生活在美丽乡村中的人,也迎来了崭新的生活格局。
几年间,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设施建设明显提升,完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481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4503户,硬化村庄主次干道350千米,新建休闲小公园和文体广场121个。
几年间,我市广大乡村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自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六个起来”行动,共建成水冲式公厕163座、污水处理站55座、建设“三小园”25.8万平方米、创五星级家庭5824户、省级森林村庄50个、森林乡镇17个。
几年间,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取得突破。建设了八公山山王河流域美好乡村片区、凤台县凤利路美好乡村连绵带、潘集区沿淮河北岸美好乡村风景带三大美好乡村片区,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涉及56个村22.4万人口;建成了搬迁型美好乡村18个,占采煤沉陷区搬迁村庄的35%,逐步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由点向面、由表及里的拓展和升级。
人居环境有优化,农民群众得实惠,在省首批重点示范村考核中,凤台县、潘集区进入了皖中片前五名,凤台县获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美好乡村建设的画卷还在继续延伸。
(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