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二五”共同话民生系列报道之三
“现在的徐圩村,600多个手电筒基本‘下岗’了,村中的主要道路全部装上了路灯,晚上出门踏实又舒心!”提到本村“一事一议”项目,凤台县岳张集镇徐圩村60多岁的老党员施开灿赞不绝口。自从4个庄、6个自然村装上了100多盏太阳能路灯,村民们晚间出行已不再难。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既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十二五”以来,我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按照“全面推进、规范管理、注重实效、目标考核”的基本思路,坚持服务农民、突出重点、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让“一事一议”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民心工程、效益工程、德政工程。
“四两拨千斤”,点亮农村公益事业“精气神”
“多亏了‘一事一议’政策,这两年村里路通了,环境改善了,连养猪也实现了现代化的人畜分离。”提起村里的变化,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村民李德龙喜形于色。今年实施的后湖村乔庄水泥路项目上,村民筹集1.5万元,财政奖补5.98万元,让大家伙儿盼望已久的道路硬化变成了现实。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了农民群众长期以来迫切需要解决但又没有能力和条件解决的民生事项。市民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一政策,财政奖补资金能引导其他资金投入村级公益事业,推进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更大发展。
以2013年为例,全市共有582个行政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29个,完成目标任务446个的118.61%,受益人口119万人,各级财政安排奖补资金5328.1万元,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按照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要求,我市每年年初按照省财政厅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当年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县区,并根据中央、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地方各级财政需配套项目奖补资金,5年来各级财政共奖补“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75亿元。
“一事一议”,“议”出农村基层民主新气象
“过去办村级公益事业,由于群众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不放心、不踏实,参与热情不高,总认为是村干部的事。现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让俺们农民自己当家作主,村内所有公益事业,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或群众会议确定。”谈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大通区九龙岗镇村民王方义的话语滔滔不绝。
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在2015年“一事一议”项目中,谢家集区唐山镇邱岗村配置健身器材、建设文化广场、搭建广场护栏围墙,投入61470元,让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在“议”字上做文章,村里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怎样管,都由农民说了算,大大增强了农民的集体意识,也加速了村民自治进程。如今,在我市广大乡村,群众出力出得明白,出钱花得放心,加上有财政奖补,更加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项目实施也在无形中减少了阻力。
2011年起,我市研究制订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护办法》、项目公示制度》等10项规章制度,各县区将奖补项目进行公示,让项目建设内容、筹资情况、工程造价、实施主体等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015年,我市制定了《工作问责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及资金使用、会计处理、绩效考核等流程,构建了条理清晰、内容完整、科学合理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管理制度体系。
“奖”得“阳光”,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催化剂”
人人议建设、户户参建设、村村比建设…… 我市重点选取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实施、规范程序、健全制度、注重实效,激发了广大群众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热情,极大促进了美好乡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行政村2403个,年覆盖率达90%以上;累计受益人口579万人次,年均占农业人口的80%以上;累计投资总额4.44亿元。
随着一批批“惠民”工程的实施竣工,球场、娱乐室、村道、水渠等遍布全市农村,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民心渠”、“甘露池”、“惠民塘”,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因“一事一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75亿元,占61.94%;筹资酬劳1.36亿元,占30.63%;村集体、捐赠、整合资金0.33亿元,占7.43%。累计项目总数2526个,主要有:累计村内小型水利设施660个、村内道路1097个、桥涵98个、村内环卫设施117个、村容美化亮化298个、村级公共活动场所81个、其他公共设施175个。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印证了财政奖补惠民政策的“温度”!
“庄稼能灌溉,不再靠天收;喝上干净水,不再为水愁;告别‘扬灰路’,走上‘硬化路’;农村像城市,不走夜黑路。”几句简短的俗语,表达了百姓对财政奖补惠民政策的心声。
通过开展探索实践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事一议”制度不仅在我市美好乡村建设中根深叶茂,而且扮靓了农村新面貌,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融洽了干群关系,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
(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