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以“文”化“民”、以“文”惠“民”、以“文”乐“民”——喜看文化惠民“加速度”
在休闲广场、社区放映公益电影,人们看得笑声不断;在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大家学得聚精会神;在乡镇文化站休闲娱乐,村民玩得不亦乐乎……八公山区量身定制的文化“大餐”,让百姓享受到贴心的文化服务。
“文化事业的落脚点是惠民。打造人人参与的文化服务体系,使城乡群众共享先进文化成果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工作目标。”八公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八公山区文化工作牢牢把握“文化惠民”这一核心,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会构建,让文化更加惠民、亲民、乐民。
完善设施 文化惠民有平台
走进山王镇文化站,四层小楼,十多个房间,窗明几净。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羽毛球室、多媒体室、多功能大厅等排列有序。几位农闲后的村民正聚精会神地翻看着报纸和书籍。“农闲时尤其是早晨和傍晚,这里人很多,阅览室里有看书读报、上网娱乐的,健身室里有打羽毛球和健身的,各得其乐,热闹非凡。”这里的管理员介绍说。
山王镇文化站是八公山区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八公山区坚持项目支持、城乡并重、均衡发展、快速推进,积极发挥中央和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撑效应,积极配套地方资金,快速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前,该区已初步形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开展活动 文化惠民有内容
该区突出文化特色、节庆特点、全民参与,在元旦、春节、六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政府引导扶持与群众协调联动并举,积极开展戏曲、舞蹈、相声、快板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了以旅游嘉年华文艺汇演、八公山自行车骑行比赛、少儿艺术节、夕阳红社区艺术节、经典诵读展演等为代表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该区还通过举办舞蹈、声乐、器乐、书画等培训班,扎实推进文艺骨干队伍建设,积极为他们搭建活动平台进行文化展示和交流。目前,八公山区各种文化的力量正在进一步集聚,城乡业余文艺团队达30余支,活跃在镇、街的业余文化工作群众700余人;加上常规举行的各类文体系列活动,月月有活动、季度有演出的文化目标基本实现。一场场精彩的文化活动,全民尽享的“惠民文化”,正成为群众幸福感的源泉——文化大餐点缀着幸福八公山。
优化服务 文化惠民有广度
1个文化馆、3个文化站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全年共接待服务人次67800余人;27个村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全年借阅量达4.2万余人次,同期增长20%;开展农村文艺演出45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59%;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30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农村体育活动220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5%……这是在八公山区文化部门,看到的一组“免费”的文化惠民“账单”,也让记者感受到八公山区文化惠民的“加速度”。
文化惠民有“加速度”,更有“广度”。文化惠民,润泽百姓,覆盖了八公山区27个行政村、48300余人的农村地区。除此之外,搭上文化惠民的“顺风车”,八公山区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文化惠民工程倾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建设,实现村全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且做到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设施利用率提高;以文化信息共享网络设施为基础,做好网络平台的运行维护,并依此开展好文化宣传教育讲座活动,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的精神动力和知识源泉。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政府“买单”的文化服务。一项项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为老百姓生活添彩,更为老百姓幸福增色。
(通讯员 缪亚涛 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