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淮南”决策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既注重科学布局又符合淮南实际。在此框架下确定的“建设创新型淮南”的主要任务,可谓承前启后,擘划务实,必将为我市“调转促”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插上腾飞的翅膀。
——全力打造“三个千亿”优势产业,是我市“建设创新型淮南”强基固本的擘划。按照“深化煤化、重化非煤、强化高新、优化人才”的产业转型思路,以高新技术提升壮大煤电千亿元传统支柱产业。致力把淮南打造成我省新型煤化工产业核心区和产业链聚集区,重点发展煤基石化、替代燃料、高端石化和基础化工等四大产品板块,加快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建设千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着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光电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以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技术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产业,构建“4+4”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力实施“高企创企”倍增计划,是我市“建设创新型淮南”强筋健骨的擘划。集中力量在我市优势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有千亿元产值1家、百亿元产值2-3家、亿元产值50家以上的企业产生;形成3个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千家。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市“建设创新型淮南”三产并举的擘划。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实施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育种骨干企业,大力促进良种选育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探索“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商业化育种新体系。推进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等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出一批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推进主要农作物与蔬菜无公害栽培,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完善农业技术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全力提升社会领域科技进步,是我市“建设创新型淮南”利民惠民的擘划。推进人口、资源、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的科技创新,加快城镇建设,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垃圾与污水处理等领域先进技术转化和应用示范,让民生科技示范工程更科学、更利民。促进公益性民生事业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信息消费产业,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让民生更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全力支持产学研和品牌战略,是我市“建设创新型淮南”提升形象的擘划。围绕煤电、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机构等协同创新合作实体,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大政府奖励力度,促进企业实施名牌产品,品牌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集体商标战略,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订。
——全力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是我市“建设创新型淮南”科技引领的擘划。加速“1+3+7”市级、园区、县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带动产业整体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建立行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以科技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县、乡三级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