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确定了“1235”发展战略,力争通过创新转型发展,形成煤电产业“顶天立地”、非煤产业“铺天盖地”,煤电与非煤产业“两翼齐飞”的多元产业结构支撑——淮南:吹响创新转型发展冲锋号
去年6月,淮南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首批六个城市之一,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及《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意见》和《淮南市创新能力评价实施细则》等3个配套性政策文件,形成了“建设创新型淮南,支撑转型发展”的“1+3”政策体系,吹响了能源城创新转型的冲锋号。
淮南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全国十三个亿吨煤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在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淮南自身也积聚了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层次低、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差、生态环境不良、地方工业薄弱等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委、市政府确立了“1235”发展战略,力争通过创新转型发展,形成煤电产业“顶天立地”、非煤产业“铺天盖地”,煤电与非煤产业“两翼齐飞”的多元产业结构支撑,摆脱城市发展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
市政府印发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35”产业发展路径是在煤电2大支柱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5大高成长性产业。
根据“1235”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及目标任务,我市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据了解,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方案,我市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300家,其中百亿企业1至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鼓励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中型工业企业均应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制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围绕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鼓励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本参与,采取政府参股、财政资助等方式,力争每个产业建设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行考核办法》,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等园区,至少分别建设1个省级孵化器,其他工业园区也应建设相应孵化机构。鼓励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培养、招引一批创新创业服务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孵化人才队伍。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设立天使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权等质押贷款。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力争有3至5家以上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更多的科技企业到新三板、四板挂牌交易。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