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吴健
去年6月,我市被批准为全省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首批六个城市之一。近日,就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努力把淮南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记者专访了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吴健。
对记者提出的市科技部门在“调转促”中将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吴健说,市科技局将认真落实省、市的决策部署,突出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营造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推进创新城市建设上,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坚持“全市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总体思路,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力军,把高新区等园区作为主阵地,把各类创新平台作为重要载体,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重要依托,为全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吴健强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近期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淮发[2015]18号)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意见》和《淮南市创新能力评价实施细则》等3个配套性政策文件,形成了“建设创新型淮南,支撑转型发展”的“1+3”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市委书记沈强又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淮南科技孵化器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印发了《2015年度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应该说我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
记者提到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文件的背景和意义时,吴健说,“建设创新型淮南”的号角自去年在全市吹响以来,一个“以科技支撑发展,以创新引领转型”,推动我市“1235转型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已在全市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从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到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成果的转化;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到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集聚;从全社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到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建设创新型淮南”的各项指标一路向好,一路飘红,创新正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灵魂和新引擎。政策是导向、是力量,更是资源。“1+3”政策体系的出台,给“建设创新型淮南”畅通了政策道路;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扬起了政策风帆;给创新主体——全市大中小型科技企业带来了政策红利。《意见》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要达到60%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淮南”在科技投入、产业发展、研发能力、创新成果、人才集聚等方面要达到的各项具体指标;明确提出了宏观指导,微观细化和加强领导的具体要求。为我市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进“双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引导产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撑。
关于市委、市政府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其它3个文件主要内容,吴健说,围绕顶层设计,制定的另外3个配套文件,一是《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为确保实现这些指标而释放的政策红利。这些奖励补助的“真金白银”,对我市开展创新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二是《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意见》,主要是为了大力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强化科技金融协调对接保障措施,给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对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作用。三是关于《淮南市创新能力评价实施细则》主要是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把“建设创新型淮南”“1+3”政策体系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园区及相关部门,建立市县区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定期发布评价报告,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确保政策的执行落在实处。
吴健在记者采访中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都应在“建设创新型淮南”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正确领会好、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1+3”政策体系新精神,利用好“1+3”政策体系新优势,并按照市委的要求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十三五” 规划制定结合好;二是与我市“235”产业发展路径结合好;三是与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好;四是与创新型园区建设结合好;五是与招才引智工作结合好。大力营造创新型城市建设新气象,掀起新高潮,开拓新思路、做出新业绩,推动我市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跃上新台阶。
(记者 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