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市水利部门采访时了解到,为加强民生水利工程的运行管护,我市因地制宜地创新管护模式、投入机制、技术服务、政策引导和考核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受益。
——创新投入机制。我市认真落实运行管护资金,市政府淮府【2013】98号文件规定,县(区)财政按照每个乡镇不少于10万元标准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经费,从下达支农涉水项目建设资金中提取1%作为管护经费,另外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维修养护资金,市、县(区)财政建立民生水利工程运行专项资金,充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运行管护,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运行管护800余万元。
——创新技术服务。通过积极引导,我市依托抗旱服务队等建立水利专业化维修服务队12个,服务队现有管理及维修人员95人,负责598处工程运行维修任务。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服务队3个,提供工程运行维修抢修应急服务。组建了凤台县兴河水利安装维修服务公司,开展民生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应急维修。
——创新政策引导。出台《淮南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引导民营资金投资参与建设规模水厂进行运行管护。对招商引资建设的规模水厂服务农村居民的、自建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进行补贴,对规模供水工程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2万人以下的每人每年8元标准补助,2万人以上的每人每年7元标准补助,深井工程供水人口2000人以上的每处每年7万元,2000人以下的每处每年5万元,对管网延伸的每人每年5元标准进行维修养护补贴,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给予财政补助和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
——创新考核机制。市、县(区)政府将民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开展年度运行管护考核,对运行管理不力进行问责。引导县(区)成立民生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专管机构,落实了市、县区水利部门管护责任,并将管护责任人进行了网上公示。政府对运行管护单位依法进行监督、引导和指导,并提供支持。
(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