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国际外交舞台,一个正在上演的宏伟“大剧”,波澜壮阔,大气磅礴,激奋着国人,震撼着世界,这就是党中央高屋建瓴,运筹擘划的“新剧目”——“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战略。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
今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规划中,省会合肥被纳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范畴,成为节点城市。据报道,合肥市群情激奋,闻风而动,已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新布局中的行动计划,使其成为合肥经济稳步增长的“新引擎”。淮南作为“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正面临突破经济困境重围,谋求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转折,在这场“一带一路”大剧中,如何定位,有无角色;能否融入、扮何角色,非常值得深思。
日前,笔者到我市科技型民营企业“白蓝集团”调研,闻知该企业负责人第二天要出国赴中东阿联酋国家的“贸易之都”迪拜考察,欲在当地投资设厂生产该企业的特色产品—淮南牛肉汤和粉丝。据说,这些特产在当地深受欢迎。这是我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发展的新机遇,“走出去”在国外开拓企业发展新天地的新动向。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市对外经济联系的企业先后达200多家,有实绩企业约80家左右,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和援外项目;以对外出口贸易的成果最为显现:主要有化工产品、机电产品、金属制品、纺织产品、木制品、体育用品、文化用品、玻璃制品、农副产品、生物医药、食品等,涉及亚欧非、北美、拉美等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淮南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外向度相比较低,因此,应该深化“合淮同城化”的内涵,与合肥相向而行,优势互补,既“同城又同步”。挟“煤电化大市”优势;对外承包火电、核电维修、化工、石油等工程总承包优势;为矿山生产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等优势,创新思路,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借船出海”,不失时机地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新布局,引导和支持我市国有、民营企业巩固深耕亚欧非传统市场,积极拓展金砖国家、东盟、南美、中东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对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壮大非煤产业,提升对外形象,增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后劲,有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