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古沟民族中学马兆春道德模范事迹纪略
淮南市古沟民族中学是一所农村民族中学,在三尺讲台上,有一位用左手写板书的英语教师,他就是马兆春。一位身残志坚,用左手书写着大爱的基层园丁。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活而有序、学生乐学会学、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管理特色与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受到校领导和家长的“点赞”。
爱的足迹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自从工作以来,马兆春一直把家访和电话与家长沟通作为管理班级的一大法宝,他每学期都对班级的每位孩子进行家访且多次通过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对孩子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2006年5月一天,他所带的三(3)班有个学生叫蔡维乐,突然让同学带话说他不念书了。马老师听到后很着急,当天赶到了这位同学家了解情况。原来,这位同学是由于母亲病故,奶奶生病在床,爸爸不能外出打工,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这个孩子决定辍学在家。马老师并没有放弃,一趟,两趟,三趟……马老师的坚持终于感动了这个孩子和他的爸爸。最后,这个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并在马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十多年来马兆春已经帮助10多名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马老师还特别关注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积极走进他们的心田,聆听他们的心声,抚慰受伤的心灵,真诚地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感情交流与老师的无私帮助,触动了他们的灵魂,孩子们打开心扉,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
“爱心银行” 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马兆春老师,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开了近十年“爱心银行”。古沟回族乡只有这一所农村中学,有的孩子家离学校很远,遇到夏天中午下大雨,冬天下大雪,很多家远的孩子都无法回家。由于很多农村孩子是没有零用钱的(包括留守儿童),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有时候孩子们在学校上课生病也需要用钱看病。他的“爱心银行”都会帮上忙,每学期开学后,他都给班长100元爱心基金,孩子们遇到没钱吃饭、没钱看病等困难时,只要到班长那签个名,就可领取爱心基金,从几元到十几元,大部分同学过了一段时间都会主动重新存上。
此外,班里学生捡拾废塑料瓶等卖的钱也会存入“爱心银行”,也有许多的孩子在“爱心银行”开户存款,上一年用不完的爱心基金,也会流入到下一年。“爱心银行”开办几年来,已帮助了许多有困难的孩子。马老师的爱像一条纽带,把所有的孩子心连在了一起,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马兆春说,他的“爱心银行”会一直开下去。“爱心银行”已经成为马老师管理班级的名片,2011年他在全区作巡回报告时推广这一做法。
爱的行动关爱留守孩子的心灵
近年来,农村孩子父母进城务工的是越来越多,这些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与疼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马兆春去年带的毕业班里就有12个留守孩子,他每天利用课外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检查和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
在生活中,马老师也处处关心学生,经常给困难的学生买一些学习用品,像字典、笔、练习本等。他班里的12个孩子,没有一个因为留守而辍学、违纪、成绩下降。学期末,班里多个留守孩子还被评为优秀留守儿童。其中杨瑞雪同学一人获得“优秀留守儿童、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三项桂冠,成为学校留守孩子学习的榜样。班里的聂乐文迷恋上网,马老师就经常找他谈心,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给他辅导功课。孩子变了,主动找老师谈心了,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了,主动和老师探讨学习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2009年中考,聂乐文以高分考取了国家重点高中,201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马老师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工作成绩,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安徽最美乡村教师”、“安徽省江淮好老师”候选人、淮南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淮南好人”、淮南市模范教师、淮南市师德标兵、淮南市首席班主任等多项荣誉。马兆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把更多的爱心与知识无私奉献给我们农村少数民族的孩子们。
(记者 刘银昌 实习生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