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双拥工作教育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双拥工作充满活力——
“三化引领”,铸就双拥“淮南品牌”
淮南是一座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城市。战争年代,广大军民携手并肩,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情缘;和平时期,凝聚着军民割舍不断的鱼水情谊,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歌谣在淮南大地竞相传唱,经久不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政治任务来抓,我市连续八次蝉联全省、六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双拥,成了我市巩固和加强军政团结、体现军民血肉相连的一面镜子。
教育社会化,双拥理念植根于群众心中
双拥理念植根于群众心中,才最具感染力和凝聚力。
在实践中,我市注重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社会化,规范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主的双拥国防教育内容,建立了由组织、宣传、教育、民政等部门及驻淮部队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领导体系。制定了本级的国防教育、双拥宣传计划,把国防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宣传学习教育规划、市委党校干部理论培训内容、中小学教育课程、军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校都聘请驻地官兵为校外辅导员,开设国防教育课或军事训练,并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在新兵入伍、民兵训练和新职工上岗前军训中进行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此外,各级党委、政府把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建设作为育人工程之一,建设各种类型的国防教育基地(馆、室),基本做到有规范的国防教育教材、交通要道有固定的宣传标牌、社区街道有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橱窗。市、县、区每年都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大、小型军政军民庆祝会、军民联欢会等双拥活动。每年的“八一”和春节,全市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双拥活动蓬勃开展,活跃了居民文化生活。在市区主要路段设置了多个永久固定型双拥标牌,重大节日设置临时性宣传标牌近千块(条),在公交车、风景区、车站、码头等醒目位置设置军人、军车免费标志,营造了浓厚的双拥氛围。
组织网络化,双拥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健全工作网络,是做好双拥工作的关键所在。
我市建立了“政府引导、部门协调、军地联动、社会参与、信息通畅、运作快捷”的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完善了区街居三级拥军服务网络,并以街道为主体,依托社区服务网络,为驻淮部队、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形成了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双拥工作网络,真正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同时,党政群团双拥组织注重左右连结,同一个层面上的党政群团、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普遍建立了双拥组织,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做好双拥工作;驻淮部队拥政爱民组织全面落实,积极主动开展拥政爱民工作,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制度规范化,双拥工作持续开展、充满活力
建章立制,是双拥工作持续深入有效开展的保障。
我市修订了《淮南市拥军优属条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坚持双拥工委会议制度,每年都召开市双拥工委会议,研究制定全市双拥工作的大政方针,就一个时期双拥工作提出基本方针。坚持军地走访慰问制度,军地双方在重大会议、事件、节日、活动互通情况,增进了解。坚持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每年都召开军地联席会议,解决军地之间各类矛盾。坚持双拥工作检查监督制度,每四年召开一次全市双拥模范县(区)单位命名表彰大会,每年开展一次全市双拥工作大检查,年终进行总结。坚持军地定期活动制度,开展“双拥宣传月”、“国防教育周”、“军事活动日”活动,建军节或平时部队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邀请地方干部和学校师生到部队过“军事日”。坚持军民双拥共建制度,以元旦、春节、“八一”、国庆、烈士纪念日等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双拥活动。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