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东祥双孢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发展食用菌生产,不仅低碳环保减少了污染,而且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的东祥双孢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一处空地上,社长吴怀祥指着一堆高高的刚收购的小麦秸秆对记者说:收的麦秸都堆在这里沤,刚收来的时候有一人多高,就这一堆有300亩地的麦秸。
双孢菇以秸秆和牛粪等为营养来源,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4℃—20℃,吴怀祥告诉记者,由于温度的关系,前几年他们主要是在秋冬季用水稻秸秆生产。今年合作社通过技术创新,专门设计了一个升降温室,这样正好能赶上夏季小麦秸秆产生的高峰期,吴怀祥说:这个降温做成以后,我们一年就能做两季。稻麦两季在收购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投入原材料。这个时候的原材料不仅新鲜,而且成本低,因为除去了人工保管的成本。
走进一座生产大棚内,一排排上下三层木架上盛着厚厚的泥土。吴怀祥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废弃物秸秆通过发酵处理后做成的基料,双孢菇就是在这上面生长,一个平方米的基料需要使用100斤到80斤干麦秸,一组棚子1000平方米,按照这样计算一个小棚子就能消耗掉100亩地产生的麦秸。
如今合作社共有双孢菇生产面积7万平方米,双季节生产后,预计每年消耗秸秆达到1200多万斤,年产双孢菇480万斤,产值达到2000万元。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带动了周边150户农户增加了收益。合作社成员王素勤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的秸秆、牛粪啊到处扔,对环境也有污染。没想到如今俺们能用来生产双孢菇,既能创造效益,又能搞环保,一亩地效益能增加三四倍,他准备今年再增加几个棚子扩大规模。
(安徽广播电台《全省新闻联播》6月24日播出)
(安徽电台记者 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