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市建“院士工作站”谈起
去年以来,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进程,取得了新建“国瑞药业”、“山河药辅”、“市农科所”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的好成绩,这标志着我市人才驱动创新工作,换挡提速,迈上新台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不断完善和强化人才政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打造引才“洼地”,构筑人才“高地”:大力实施“1133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在我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领域中培育了31家“研发创新团队”、面向国内外选聘了31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和120多名“带头人助理”;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重点实施“50·科技之星 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去年首批10家“创新团队”已建立,今年,第二批“创新团队”正在建立;在我市大型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中,建立了4家“院士工作站”和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举措为搭建我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集中开展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我市产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据统计,我市现有“两高人才”总数约57000多人,其中高级专技人才约6000人,占总量的10.40%;高级技能人才约45700人,占总量的80.30%;高级技师和技师约5300人,占总量的9.30%。这些人才从行业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来看,教育、卫生、财会等非生产领域人才要占到45%。这组数据揭示了目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高、精、专”人才短缺,总量明显不足;高层次、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人才占比失调,结构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领域过于集中,难以吸引多元化人才集聚我市。全市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淮矿”就拥有4个;3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多集中在矿用电子、装备制造、化工和医药等领域,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几乎空白;其次,我市促进“两高人才”向我市各重点领域集聚的政策“锅炉”虽在不断加温,但创新不足,出台缓慢,与周边城市相比尚欠“火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快实施我市“1235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尽快出台更具淮南特色的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细化配套政策。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建立创新平台,吸引领军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实施路线图;全面落实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1+6”科技创新新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和“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吸引更多以院士、博士后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股“活水”,源源不断流向我市,引领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潮流,激发全市创新创造,开放发展的新活力。
(张纯林 高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