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煜晓
如果问,淮南民间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什么?我想,花鼓灯算一个;还有一个,就是由此衍生的推剧了。我有一个比方,如果说花鼓灯是一株盛开在田间地头的野蔷薇,推剧就是从它枝干萌生的最为娇艳的一朵。
提起花鼓灯艺人家陈敬芝,淮河两岸的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谣传道:‘一条线’扭一扭,倒下九十九;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听了‘小蜜蜂’,无被可过冬。这是沿淮群众对陈敬芝花鼓灯表演艺术的由衷赞扬。我们的话题自然从花鼓灯的起源开始。一说起花鼓灯,陈老先生顿时满面红光,侃侃而谈。他认为,花鼓灯的起源非常悠久,应该在宋代就有了。在问及他的艺名为什么叫“一条线”时,陈敬芝笑着说:“我的艺名有好四个呢,分别是‘小天才’、‘小蜜蜂’、‘一条线’和‘国宝’。‘小天才’说我在少儿时代玩灯,有悟性、无师自通;‘小蜜蜂’是比喻嗓子好;‘一条线’这个艺名主要是说我‘跳’功好,能够运用大颤步、平足步、涛步等,行如一条线,舞似一阵风;‘国宝’是指2008年2月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王殿光先生《陈派花鼓灯美学价值摭说》总结,陈敬芝先生形体身段的“三调弯”,步法姿态上的“颤、颠、抖”,扇、巾花的“飘、柔、脆”,歌唱中的“清、亮、纯”,表情上的“湾、甜、媚”等,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中国花鼓灯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经陈敬芝挖掘、整理、编创、表演和指导学生演出的节目有《游春》《抢扇子》《抢板凳》《小圆房》《得胜鼓》《花鼓灯锣鼓》《江淮鼓韵》《春到鼓乡》等在全国和省、市演出、获奖;有的节目远赴英国、芬兰、加拿大、土耳其等国演出,引起轰动。陈敬芝独具审美个性的艺术表演及创造,是他对中国乃至全球舞蹈艺术的特殊贡献。前年,陈敬芝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艺术之花”将世代绽放。
关于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由花鼓灯后场小戏逐渐演变而来的。说到推剧,自然联想起杨敏老师。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如约来到淮南市区杨敏老师的家里对年近八旬的老人家进行专访。几十年来,在凤台及淮河流域广泛流传着这样的几句顺口溜:“凤台县推剧团,去掉杨敏数小韩(韩琳)”;‘“推剧是枝花,杨敏花中花”。这是老百姓对您的最大褒奖啊。杨敏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到淮南矿务局九龙岗煤矿唱戏。有一些正上班的煤矿工人,将滚烫的红芋塞到胳肢窝(腋下)量体温,然后以发烧为由请假来听戏。为此,为被扣上‘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罪名,遭到了批斗……”我想,不用我再多写,已经能反映出杨老师的巨大“魅力”和至高艺术境界了。由于杨敏的演艺超群,代表作众多,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因此被誉为“推剧皇后”。1956年,刚满20岁的杨敏,凭借在《菱角湖畔稻花黄》中成功饰演女主角小秀,在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合肥)荣获演员表演奖二等奖,时任国家文化部局长的田汉同志亲自为她颁奖。这年,中国唱片社出品了杨敏演唱的推剧《蓝桥会》选段,使她那委婉、优美的唱腔,一下子传遍了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杨敏老师演唱的戏剧有一百多部,例如《游春》《柳树井》《小女婿》《休丁香》《送香茶》《打金枝》《陈三两爬堂》《摘棉花》《芳草碧血》《夫妻学识字》《啼笑因缘》《红娘》《西厢记》《红楼梦》《窦娥冤》《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真假驸马》《天仙配》等,塑造了杨香草、招娣、丁香、陈秀英、白素贞等众多女子形象,影响很大。在推剧的发展史上,杨敏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第一个在戏中主演花旦、青衣,从而结束了凤台县花鼓灯小戏“男扮女装”的历史;大胆创新改革,吸收、融合了黄梅戏、豫剧、吕剧等剧种的营养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杨敏唱腔”;通过她的编创实践,并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使推剧成为我国一个崭新的剧种。关于“杨敏唱腔”问题,我曾求教于凤台县推剧团原团长、推剧演奏家陈魁先生,他就此专门写有《浅谈杨敏的演唱艺术》,认为“杨敏唱腔”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推剧“四句一推”的惯常调式,采取 “闪板躲字”的方法,做到了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她敢于标新立异,主张选用高胡作为伴奏主乐器,使推剧的唱腔与音乐达到完美统一,更具感染力;她善于运用滑音、小顿音、上下颤音,并且独创了“弹音”(亦称花舌),这些澜腔的运用,使她的唱腔更加细腻、圆润、跳跃和丰富多彩,极富艺术表现力;她还巧妙地运用方言和虚字衬词,修饰、美化自己的唱腔,如《送香茶》中的[绣蛤蟆]调中蛤蟆的叫声,以及“鼓堆堆的、姿棱棱的、咿呀哟、呀咿哟、得喂得喂、哎哟哟”和“亲娘来、我的妈妈”等来自老百姓口语的演唱,让听众倍感亲切,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热捧。1960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阜阳视察时,观看了杨敏演出的《送香茶》《拾棉花》后,大加赞赏,他说:“这个剧种很有特色。演员的唱腔音韵优美,对这样的演员要好好培养。”访谈即将结束时,杨敏老师补充说,推剧已于2006年12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本人也于2011年1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她仍然在为了推剧的推广普及和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着!
文艺之花不老,淮南魅力永存。热爱淮南的青山绿水,热爱淮南的厚重人文,更需呵护好我们独具的花鼓灯、推剧艺术及地域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