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群
八公山下,淮河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就是我的家乡——淮南,这里山清水秀,资源丰饶,尤其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这里注入了一份灵动,使得淮南成为史书般的一片土地,一座有灵气的城市。
淮南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这样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兵燹,八公山下无不鼙鼓阵阵,烽烟滚滚,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典故、成语、故事以及美好的传说。夏商时期,这里属“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成了秦楚战争的疆场,楚国最后一个国王在此被秦所虏;东晋时,“淝水之战”成为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永远启迪着后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使八公山名扬天下;及至五代十国,南唐与后周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持久战,留下了“赵匡胤困南塘”、“刘金定寿州解围”的故事以及至今仍在品尝的美食“大救驾”;到了近代,抗日的烽火燃起,上窑新四军纪念林的阵阵松涛传颂着无数烈士的英勇事迹,大通“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咏叹着一曲苦难的悲歌,警醒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硝烟战火已离我们远去,百姓安居乐业,历史已翻开了新的篇章。
行走在这片写满历史的土地上,我们还自豪地发现,淮南还是以我国的一部古代经典名著而命名的城市,足见其独特不凡,这部著作就是流传千古的《淮南子》。刘安因发明豆腐而惠及后人,豆腐文化成为了淮南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淮河水滔滔奔流,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一页页历史,无论是闪着釉光的寿州窑,还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峡山口;无论是道家风骨的茅仙洞,还是青山之上的廉颇墓;无论是舜帝曾躬耕的舜耕山,还是沧海桑田的地质公园的石林……如同一个个汉字,记录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并化为城市里的符号,演绎着盛衰兴亡的巨变,为淮南烙上了深深的历史印迹,而这些,正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支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土地还是这片土地,舞台还是这个舞台,但历史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几千年来,朝代的更迭变换,文化的兴废传承,使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保留着一份追寻逝去历史的好奇,因为历史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只要掌握了这种智慧和文化,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历史让我们思索,给我们启迪和收获。春申君的人生悲剧道出了做人的智慧,廉颇的“将相和”展示了宽广的胸怀,苻坚的大败注定是不可一世的结果。这片土地如同一部巨制长卷,水是无形的字,山是无字的书,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代文物,从诗词歌赋到鸿篇巨著,从刘安、甘罗、吕夷简到孙家鼐、李兆洛,淮南堪称是人杰地灵,文风昌盛之都,因为这里的山川风物符合文人心中的审美,历代名人大家,如李白、刘禹锡、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都在此寄托情思,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生生不息的文化中,楚汉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如今,古风遗韵犹存,淮南的文坛创作活跃,人员众多,这里有我的文学引路人,有我尊敬的文朋诗友,大家在一起追慕先贤,谈古论今,品诗作文,交流取经,浓厚的文学氛围焕发着昔日的风采,追逐先人的步伐,放飞着思想,给心灵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
时间顺着淮河之水,流过了几千年,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已渐渐远去,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我依然能聆听到历史的回声,岁月没有黯淡历史的光泽,反而涤荡得更加明亮,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群星,永远光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热爱这片土地,她哺育了我,也教诲着我,我阅读着这部打开在天地之间的史书,过去读,现在读,将来还会读,永远地读下去,因为这部书是那么厚重奇妙,也是那么博大精深。
沿着历史的足迹,追逐着它的足音,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横亘东西,层峦叠翠,传荡着历史的回声;窑河、泥河、架河,碧波连天,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描绘着今日的风貌。淮南,是一座古老神奇的城市,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丰富的物产,众多的人文景观,从过去的淮夷、蔡楚故地到今天的现代化能源城,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日新月异,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激励着勤劳的家乡人民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着明天的历史,我想,那一定是生机勃勃,精彩纷呈,如画一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