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成
热爱淮南,必然联想到绝代奇书《淮南子》。这是每一个淮南人难以割弃的文脉与情缘。
城市的经典在于文化。古往今来,产生于淮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文化灿若星汉,浩如烟海。然而,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鸿篇巨制《淮南子》,无以伦比地显现了淮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脉搏和学术胸襟,赋予了淮南这座城市独特的遗传密码和民族基因。
走进淮南,无论是淮南站前策马奔腾的淮南王塑像,还是八公山下群贤毕至的淮南王门客,无不告诉人们淮南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行走在淮南的山水原野,或是大街小弄,有如品茗经久弥香的老酒,又像参悟深不可测的禅机,扑鼻而来的是拂之不去的古圣先贤的博大思想和深邃文化。“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海纳其所出,故能大;轮复起所过,故能远”“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蓄其怒”等纵论天下兴亡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启人心智,慧人心灵。
对一座城市的评价,几乎谁也无法回避它的文化含量和它的文化品位。《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大书,它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之理”,蕴自然、政治、天文、地理、哲学、史学、文学之大成。在中国历史上,它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宇宙生成论及其范式,这一范式一直影响中国学术史达两千年之久。走进《淮南子》,如入翰林之院;品读《淮南子》,如登群玉之山。《淮南子》,篇篇驰骋着自由的思想,句句回响着发聩的天音,是当之无愧文化瑰宝。东汉高诱称道此书“言之大则焘天载地,说之细则论于无垠”。梁启超评价该书“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曾满含深情地把这本经天纬地的千古奇书送给蒋介石披阅,“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也没忘记把此书推荐给战友刘少奇阅读。
曾有人提出,地域文化多半是以静态的历史、典故、遗存、风俗散落于山水间,寄存在史书中,如何让它们行走起来?淮南这座城市作出了精彩答卷。在淮南这座城市里,不管是行政官员或是普通百姓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文化经典所折射的现代意义,这已成为生活在淮南这座城市的人们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旨趣。在学校,随处可听到朗朗上口的淮南子名句诵读之声;在机关,闲暇之时便飘来问道淮南子奥秘的探寻之音;在社会,老友聚会便要探究淮南子传奇的传播之谜。“淮南子”不能不说是淮南这座城市文化的象征符号,已然成为城市中最吸引眼球的一抹亮色。
2010年上海世博会喊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淮南这座老城却走出了“文化,让城市更温暖”的路径。两千多年来,《淮南子》这部巨著的厚重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有所褪色,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对后世的影响经久不衰。试想,生活于一个文化的荒漠之中,即使周围有无数的高楼的包裹,夜晚依然会寒冷至极。正因为《淮南子》中“天下和洽,人得其愿”的教诲,淮南公安局干警汪雪艳在海地地震救援当中才展示了一名中国警察的风采,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正因为《淮南子》中“人有困穷,理无不通”的教化,被国家主席习近平点赞的淮南涉外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张宝候选2014年度“心动安徽·最美人物”;正因为《淮南子》中“正身直行,众邪自息”的教导,淮南农民张玉龙在农业银行浦东北蔡支行抢劫案中勇斗歹徒而荣获“安徽移动弘扬正气奖”一等奖……
千百年来,对淮南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扬,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2008年12月2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引用《淮南子》中的名句“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表示将进一步巩固及推进香港作为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藉此参与推动祖国发展。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温家宝引用《淮南子》中的“行合趋同,千里相从”来形容中加关系,希望双方成为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长期友好合作的榜样。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引用《淮南子》中“削足适履”等经典古语阐述中国的世界文明观,即文明有多彩性、平等性以及包容性。
挖掘鸿篇巨制内涵,发扬传统文化瑰宝,这是一种责任担当,亦是一种使命所系。《淮南子》研究会的应运而生,就像滚滚长江中的一股巨浪,推动着淮南文化在江淮大地上行稳致远。研究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国内知名学者和本地研究人员两支队伍,坚持学术研讨与宣传普及相结合,既推动了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又促进了《淮南子》文化经典走近社会。《淮南子》中的为政观、道德观、用人观、群众观等逐步为广大群众所熟谙,这对做人做事、生产生活乃至治国理政都有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如今,淮南这座城市的建筑、园林、书画、戏曲、诗歌、音乐、饮食、民俗和工艺中都深深注入了淮南子文化元素。《淮南子》,逐步成为淮南历久弥新的文化名片。
沧海桑田,淮南这座城市虽已今非昔比,然而,步入古朴的街巷,流连历史的遗迹,翻阅尘封的文献,依然清晰可见古淮南国和《淮南子》留下的踪影。淮南子文化是淮南这座城市的灵魂。
《淮南子》,让文化行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