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南的山山水水,滋养了我的灵魂,润泽了我的生命。
我出生在西淝河畔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鸭子、放羊、放鹅是我的拿手好活。当鸭子嘎嘎叫着在水里自由游弋,当小羊欢快地在坝坡上吃草,当老鹅仰脖高歌着互相追逐,我就静静地坐在河边石头上,看天空悠悠白云在水里幻化出各种形状的倒影,头脑里编排着天上水底各路神仙鬼怪的故事。
春天里在坝子上捉蝴蝶、采野花,有一种茅草的芯嫩嫩的、甜甜的,我们把草芯提出来,往往一提一大把,美美地品尝,至今仍能记得那种甜香。野葱是一蓬一蓬的,野蒿子要挖的是它的根,挖回家母亲用盐码一码,腌过才好吃。
夏天在小河里游泳、逮鱼摸虾,在厚厚的软软的莎草地上比赛翻跟头、下腰、劈叉,互相追逐、嬉闹。天色渐暗,鸟儿归了巢,鸭鹅摇摇摆摆上了岸,回到了村子进了窝,牛羊归了圈,炊烟袅袅升起,风中传来母亲的呼唤,召唤贪玩的顽童回家吃饭。
多少个晴天的清晨,我守在河边,看朝阳冉冉升起。水天接处,彩云慢慢捧出一轮红日,河面上霞光万道、波光粼粼。鸟儿从梦中醒来,婉转鸣唱;草尖上摇曳着露珠,碧绿晶莹。
多少个月圆的夜晚,我走出村庄,去寻找那湾清水里沉淀的圆圆的月亮。遥想苏轼水调歌头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心境,感应与诗人跨越千年的心灵相通。月光下的村庄、田野、河面,蒙上了一层银色的薄雾,飘渺空灵,如梦如幻。
中学就读的凤台一中就在淮河西岸。从一中大门出去往东走,站在河边看,能看到千里淮河的那一道弯。南边是有名的黑龙潭,以出产肉质鲜美的淝王鱼著称。河畔那一片开阔的田野,布满了我密密麻麻的少年记忆。
工作以后我任教的学校坐落在八公山坳的一片平地上,三面环山,距南塘不远。晨起锻炼,往往要翻过几座山。围一泓清水,山坡上巨石层层叠叠,形态千变万化,像遥远年代千军万马隐卧在深山。不由让人想起那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淝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传说如在眼前。树影婆娑,山花烂漫。捧一本书,浅吟、静思,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八公山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馈赠。在这里,我抚摸过蕴藏淮南虫化石的山岩,也去探访过传说中赵匡胤困南塘时候的“马扒泉”。从白塔寺的壁画上,想象群贤毕至、共著奇书《淮南子》的盛况,也曾到天下豆腐第一村,品尝鲜嫩可口的豆腐盛宴。
最近几年,我来到了舜耕山附近上班。业余时间,常常和家人、好友一起爬山。眼看着舜耕山上石梯一层层铺起,山坡绿意渐浓,环山路蜿蜒伸展。站在山顶俯瞰,舜耕山宛若巨龙伏卧东西,山南山北楼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一座现代化的新型能源城呈现在眼前。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因为我们的根扎在这里,我们的爱留在了这里,我们的情洒在了这里。天上的每一片云,河里的每一滴水,山上的每一抔土,空中的每一缕风,都写满爱的故事。爱淮南,不需要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