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昆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由“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个方面所构成。长期以来,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对其形成的历史轨迹与贡献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第一、从依靠精英到发动群众,实现了对革命主体的新认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摆脱落后挨打、追求现代化,无论是晚清的改良派、革命派还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自上而下的“精英路线”。在清末民初的立宪改革和制宪活动中,各界精英都把政治转型的希望寄托在西式代议制民主之上。结果嫁接过来的议会民主制很快就流产了。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民众的缺失。遗憾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次革命运动始终未能抓住这一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因而始终无法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不同,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坚持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型作风从事革命活动。革命主体从精英转向人民大众,为中国革命的实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二、从具体实践上升到理论概括,凝结了毛泽东与中共其他领袖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相连的。然而,这一实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到同年12月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有关论述,已经隐约看到了作为一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群众路线”的雏形。从五四时期到革命战争再到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七大上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
第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建国以来历届中央集体对群众路线的延续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型成为执政党,国家建设和治理的新任务也对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等现象在建国初期出现死灰复燃的苗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强调与发展群众路线来提醒全党反对官僚主义作风。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把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其中。至此,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基本定型,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