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南湖晚报:甩掉“赤贫帽”打通“肠梗阻” “五彩淮南”的华丽转身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南湖晚报:甩掉“赤贫帽”打通“肠梗阻” “五彩淮南”的华丽转身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2/11 8:27:2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南湖晚报 2月10日

 

 

 

 

 

1月29日,我乘上返乡的列车,伴随着汽笛长啸与车轮轰鸣,一路向北飞驰,从钱江之畔到淮河之滨,所有乡愁在车轮声中被尽数碾碎。傍晚时分,我的双脚又一次踏上那块熟悉的土地,那一刹那的欣喜与踏实,足以洗去一年来所有的疲惫与不快。

我的家乡——安徽淮南,地跨长淮两岸,三山鼎峙、三水环绕,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

蓝色生命、白色豆腐、绿色生态、黑色煤炭、红色火电……一个个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元素的融合,迸发出一个响亮的名字——“五彩淮南”。

7.4亿年前,以“淮南虫”为代表的“淮南生物群”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这只在淮南市大山镇被首次发现的“小虫”,刷新了多细胞动物的出现时间。

2000年前,淮南王刘安在炼丹之余的一丝灵感让这里成为豆腐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淮河儿女将豆腐制作、加工工艺代代相传。现如今,豆腐宴成为淮南人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餐饮、豆腐制品成为淮南的“金名片”。

300年前,徽州山区走出的“徽骆驼”们相中了这块淮河岸边的宝地,一个个徽商家族在此定居、一座座徽派园林拔地而起、一座座古镇日益兴旺。如今,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新徽商重新崛起,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家在商海搏击中崭露头角。

100年前,随着这块土地里埋藏的煤矿被陆续开发,城市渐渐兴起。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粗具规模,长淮如带,串起一个个因矿而兴的城区,并形成影响至今的“彩带串珠”城市发展格局。1950年,真正意义上的淮南市正式成立。

70年前,淮南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下窑发电所(现田家庵发电厂)兴建,几幢低矮的平房、数部简陋的设备,建成之初,它的作用仅仅是为煤矿供电,经过数十年长足发展,淮南已成为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2013年底,“皖电东送”工程投入使用,全长656公里的线路以淮南为起点,经皖南、浙北直达上海。现在,伴随着淮南发电设备的不断运转,“乌金”的能量源源不绝地点亮长三角的千家万户。

如果说时间似水,淮南正如静静流淌的淮河一般,跨过“三湾九嘴十八岗”,向着日出的方向奔腾而来;如果说岁月如歌,淮南正在用每一个华丽的转身演奏一个激昂的音符,这些跳跃的旋律正在谱写一首气势如虹的交响曲。

山村旧貌换新颜

三和乡舜耕村是我奶奶的故乡,这里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农村。舜耕村是一个山脚下的村落,虽然与淮南市区仅一山之隔,但两边的发展却有天壤之别。正如当地一句俗话所说的,“隔水不为远,隔山不为近。”

直到2003年,三和乡还是人均年收入仅有1615元的国家级贫困乡,舜耕村更是贫困乡中的贫困村。小时来到舜耕村,这里惊人的赤贫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晴天灰尘扑面,雨天泥泞难行;村民的住宅基本上以茅草房为主,能住上泥瓦房便算是“小康”;村里也没有一所学校,衣衫褴褛的孩子们会结队步行至两三里之外的小学上学;村里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村民所需的日常用品要从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的货郎手里购得……这里一切的一切,都与一山之隔的市区差如天渊。

曾几何时,“靠山吃山”在舜耕村的村民看来是一句真理,因为是丘陵地区,农户分得的土地少得没法养活全家,一批批青壮年走向采石场,靠力气得以养家糊口,采石场的工作被村民俗称为“打石头”,用炸药将山上的石块炸下之后,采石工便要抡起大锤,乒乒乓乓地狠命敲击石块,一锤子下去,没经验的采石工会被震得虎口鲜血直流,一天高强度工作下来,其劳累可想而知,所得薪水也实在有限。但山村是封闭的,村民不知道哪里能够讨得更好的生活。

我的表叔徐浩就曾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在结束了一天周而复始的“夯大锤”之后,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采石场劳累的工作让他坚定了不走回头路的信念。于是,他报名参了军,数年的军旅生涯很快过去。两年前,徐浩从部队退伍回乡,正当他对前途犹豫不定之际,山村的变化让他看到了希望。

2007年,三和乡舜耕村从长丰县划归淮南市区,在新的蓝图中,三和乡被描绘为全市的行政中心、文教中心及对接省城的桥头堡。原先从市区到舜耕村,要沿舜耕山脉绕行近一小时才能到达,如今,一条宽阔敞亮的隧道从山中洞穿,一小时的车程被缩短为20分钟,驶出隧道口,高低不平的窄小土路摇身一变,映入眼帘的是如棋盘状宽阔笔直的柏油路;一座座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的农民新村拔地而起;“两琴相悦”建筑、奥体中心成为淮南地标;曾经的小山村舜耕村也建起了淮南第一座主题公园……

在亲友的建议下,徐浩在新区靠近二中的地方购置了一处门面房,开起了小超市。马年第一天,徐浩没有因为节日中断生意,一大早便从家中驱车来到店里。让他如此勤奋的直接动力是红火的生意,原来,过年期间超市里的销售量比往常增加很多,营业额增加了近三分之一,除去房租水电后,净利润高达营业额的10%。日子越过越红火,伴随着山南新区建设的推进,徐浩的父母也告别了简陋的平房,搬进新建的农民新村,村里还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喜盼“梗阻”变通途

我家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田东街道,顾名思义,田东也就是田家庵区的最东端,计划经济时代,这里集中了造纸、化学、化工、肉类加工等数十家工业企业,是淮南昔日的经济中心,然而随着经济转型进程的加快,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居民随之下岗失业。随着市区经济中心的不断西移,这里成了无人问津、无足轻重和无人知晓的“三无”角落。

企业破产、下岗人员再就业、棚户改造……田东面临的问题既多且繁,然而其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却牵动每个田东市民神经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

如果说高山、大河给交通带来的阻隔是“天堑”的话,那么田东与市区其他地方的阻隔应该叫做“人阻”。长期以来,市区淮舜南路、广场路、电厂路三处的铁路与公路交会处都是交通的“肠梗阻点”。其中离我家最近的为电厂路道口,这条路是田东通往市区其他地方的重要干道,却经常要因为火车的通过而隔断。不管你是公交车、私家车还是救护车、消防车,只要火车道口一封,谁也无法通过。行人和非机动车还可以从地下通道过去,机动车只能绕道而行,运气不好的绕到其他道口也会遇到挡道,遭遇“挡道组合拳”也并非耸人听闻。

从小学到高中,我上学的路上都要经过火车道口,而火车挡道的时间却往往集中在中午和晚上两个交通高峰,大部分田东市民在上下学或上下班途中都要经过这个“梗阻”,四只轮子往往还不如两条腿靠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拥堵现象更加突出。为此,不少田东市民都曾通过各种途径呼吁城建部门早日消灭这个“梗阻”。田东市民在苦等之下,终于在去年6月迎来了电厂路下穿立交桥工程的开工建设,铁路下穿立交桥建成后能有效提升田东街道路网通行能力。

在家的几天,每天和我奶奶经过立交桥工程工地时,老人都要从施工围挡的缝隙往里张望一下,看看建设的最新进度,这座立交桥仿佛不是田东的立交桥,而是每个市民自己家的立交桥,每个人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建设动态,期盼早日告别“火车挡道”的日子。值得欣喜的是,在打桩机、水泥罐车往复穿行下,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根据最新官方答复,电厂路下穿立交桥工程将在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建设。

大年初一,一位已经定居陕西的老同学打来电话,拜完年之后第一句话就是:“立交桥建得怎么样了?”我立即打趣他:“虽然乡音都不太标准了,但就冲这句话,还是个正宗的田东人!”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