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生工程持续推进综述
我市按照上级部署,今年已先后两次进行了民生工程问卷调查,调查围绕对全市实施的民生工程有何意见和建议而展开,调查显示: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率和认知度空前提高:民生工程,与民心靠得更近了。
截至10月底,我市今年实施的35项民生工程除2项无建设任务外,已完成15项,有序实施14项,需加快推进的3项,调减项目1项,各项民生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围绕组织领导抓推进。今年,市、县(区)政府和市民生工程各成员单位调整充实了民生工程工作领导机构,乡镇(街道)、村(居)均成立了实施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实施、上下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了“项目有人管、事情有人干、责任有人担,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局。同时,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组织视察民生工程,提出了很好意见和建议,相关责任部门上门办理、现场办理、实时交流,收到明显成效。
二是围绕方法制度抓实施。按照省政府部署,结合淮南实际,我市出台了《关于2013年实施35项民生工程的通知》、《民生工程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民生工程交办督办制度》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民生工程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了《民生工程实施工作要点》、《民生工程资金筹措办法》、《民生工程管养办法》等制度,对2013年新增和调整的项目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了项目实施细则。建立工作点评制度,从制度完善、资金监管、宣传报道、督查活动、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基础工作等方面按月和时间节点规范实施。每月召开民生工程调度会议,通报各部门、县(区)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各项民生工程项目的有序推进。
三是围绕资金管理抓保障。2013年预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0.2亿元。面对财政收入的严峻形势,我市各级各部门千方百计集聚财力,筹措资金,力保民生支出。截至10月底,全市民生工程到位资金18.65亿元,占全年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的92.33%,拨付率达100%。坚持预算统一编制原则,提前安排,优先保障,打足民生工程配套资金,打实建成后项目管养资金,纳入民生专户,不留资金硬缺口。坚持拨付“绿色通道”和超序时进度原则,做到“一个漏斗”下拨。同时,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开展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管理、使用情况排查,确保资金安全使用。
四是围绕舆论宣传抓引导。制定宣传方案,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民生工程知晓度。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八进入”宣传活动,开展了“中国梦·民生情”民生工程专题文艺演出,举办了六区一县民生工程农村文艺汇演。各有关部门还借助“春风行动”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并定期向受益群众发送短信宣传民生工程,多渠道提高了民生工程基层宣传实效。
五是围绕目标体系抓考核。创新考核工作方式,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由年终一次“统考”,改为年终考核与半年考核、月度考核、随机考核相结合的“四考”,进一步完善了民生工程目标考核工作体系。坚持绩效管理,深入研究各项民生工程绩效评价的定量方法、评价程序等,合理设置各类评价指标。制定了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办法,并下发到各部门、县(区),做到目标更加明确有指标,确保民生工程整体提质增效。
六是围绕督查通报抓问效。建立了目标管理、政务督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五位一体”的民生工程督查机制。从4月份开始,市民生办会同市目标办、市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县(区)民生工程进展及建后管养情况进行严格督查,做到“一月一督查、一月一交办、一月一回访、一月一通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民生工程交办事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由市政府督查室重点督办,仍然整改不到位的,由市政府挂牌督办。对每月督查情况汇总形成《民生工程项目进展手册》,在《淮南日报》通报,接受社会监督。
七是围绕长效机制抓管养。坚持属地管理、有章可循、统筹协调、多元筹资、群众参与“五个原则”,明确工程类项目的管养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定岗、定位、定责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管护办法,制定后续管养实施细则。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项目日常使用管护。广泛筹集资金,规范管养资金审拨,严格监督,强化考核,充分发挥管养资金使用效益。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确保责任、制度、人员、资金、监督“五到位”。建立民生工程巡视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作为后期管养的义务监督员,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建后管养新机制。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我市城乡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记者 武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