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毛集实验区就业实名制工作的报道
“感谢毛集实验区农民技能培训,让俺成为白蓝集团一名员工,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还能照顾家庭。”近日,记者在白蓝集团采访,马陈丽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毛集实验区坚持把就业实名制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重要载体——招商引资搭建就业平台
招商引资既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搭建就业平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毛集实验区引进外商140人,建设项目109个,提供就业岗位4950个。
实现充分就业,重在招商引资。毛集实验区以12.23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民营科技产业园为依托,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建好工业地产,搭建招商平台。白蓝集团、欣凯机械等29家体量大、质量高、效益优的规模工业项目先后入驻,带动农民“进园入厂”。随着向“百亿级开发区”目标的迈进,将迎来农民就业的广阔天地。预计开发区工业企业年总产值可达2.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5亿元。
关键举措——城镇建设拉动就业需求
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政策洼地,通过走“项目催生市场,市场拉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气,人气扩容城镇”的路子,毛集实验区正由边缘集镇向滨湖新城转变。
城镇扩容加快,就业需求增多。2012年完成老城区、城中村改造12.17万平方米,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项目加快建设,农民源源不断向城区集中。同时,争取福建莆田建材市场落地建设,加快淮南华联毛集旗舰店建设,打造体系完整、业态多样的商贸业。特别是投资15亿元的“文商城”,是集商品批发零售、购物、旅游、办公、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消费综合体,提供4000个店铺、培育上万名店长,带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型。
有效途径——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技术开发要求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这是后发地区人力资源的发展瓶颈。毛集实验区通过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毛集实验区倾力把农民技能培训这个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该区以省级农民工创业园为基地,以优惠的创业政策为支撑,帮扶孵化新生企业,做到“扶持1家,成功1家,搬出1家”。该区先后为淮南市鹏程天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雅盛服饰有限公司培训员工295人,均成为生产一线的精专技工。无论是项目征迁,还是沉陷搬迁,通过就业技能培训,保障失地农民顺利转型电子装接、服装制作、餐厅服务等第三产业。
根本支撑——健全制度提供就业保障
巧者善度,知者善豫。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毛集实验区突出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初步健全就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实名制指标的落实。
实践证明,解决就业实名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深化制度建设。毛集的做法是“三制共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就业问题;建立指标攻坚制度,重点落实就业任务;建立督查问效制度,重点促进就业常态。成立指标落实督查组,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区目标办等配合,对各镇指标推进情况进行督查。指标完成情况与干部奖惩挂钩。2013年,淮南市下达毛集实验区就业实名制任务1590人,截至目前,已提前完成1805人,完成任务的113.5%。
(通讯员 徐瑞成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