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玉宝本报通讯员 孔宪姣
在近期淮南市田家庵区又一期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班的日子,记者一大早就来到位于曹庵镇民营经济园区内的培训班探营采访。
刚走近园区大门口,一对有说有笑的小两口就引起记者的注意。经打听得知,两人都是三和乡横塘村村民,都是刚满25岁。男的叫黄宝,女的叫徐静,打算今年结婚。两人早在半年前就开始谋划婚后生计问题,今天一起过来学习餐饮技术。 “咱可都是‘80’后。人家城里大学生能来农村创业,俺们为啥不能靠一门实在手艺去城里扎根呢? ”黄宝兴奋地反问记者。
9点整,黄宝、徐静与20几名年龄不一的村民走进培训教室。一些过去只能在专业烹饪学校里才能见到的面板、模具和烤箱等,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一个模拟灶台上,培训师来自一家大型酒店。“今天的面点制作你可得好好学。以后饭馆真要开起来,我负责烹饪热菜,面点主食可就全归你了! ”黄宝一边认真嘱咐女友,一边迫不及待地跟大厨师傅们讨教起来……
记者接着来到服装培训班,看到曹庵镇农民张维云学习格外认真。只见她一会向老师请教,一会和同学交流,一举一动都透出“如饥似渴”的神情。张维云说她已是“二进宫”了,上期虽然学了一个多月,但觉得技术还不太熟练,所以今天又来跟班学习。人到中年的张维云,至今也不太敢相信,她当初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走进培训基地的,没想到经过一个月培训后,竟然接到了一家服装厂的上班通知。对于突如其来的“饭碗”,已经在家多年的张大姐显得格外激动。 “俺马上也要穿工作服了,而且就在‘家门口’的产业园上班,挣钱、看家两不误! ”
据了解,当天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班的还有衣物干洗专业,这批3个班受训的大约有100多人。所有参训学员都来自农村,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据田家庵区就业服务局负责人介绍,这里被称为农民工技能“升级基地”,一年四季不定期开设各种适用技术培训班。作为全区重点投资建设的这个民营经济园区,目前已有近十家轻工企业入驻。以民营经济园区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区农民工创业培训园,使受训农民工“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可以全面利用园区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场地实践优势,使培训工作快捷有效。
谈到未来的培训计划,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加强对 “农二代”的引导和培训,“一些85后和90后农民后代,不同于父辈们甘于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加大对他们的关注与帮扶,或许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未来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与生存境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