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聂扬飞
“满天的风沙扬起我们的歌,扎根边疆显露黄山松品格,手握红旗迎风招展重担挑在肩……”日前,这首《援疆之歌》在安徽援疆干部和新疆当地群众中悄然流行,大家空闲之余都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
歌曲的作者是淮南籍援疆教师钮维。谈起援疆经历,他说:“支教工作虽然艰苦,但这段经历给我的人生绘下了精彩的一笔,也是我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 ”
2010年8月,钮维作为我省首批30位援疆教师之一,前往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支教。初到边疆,他和同伴们就见识到当地风沙天气的下马威:“呼吸都不习惯,只要嘴一张,就感觉有灰尘,每天早晨起床鼻子里都有血丝,身上皮肤也特别干燥。 ”那时的钮维,刚刚做完鼻腔手术,医生特别嘱咐不能吸入脏物,恶劣的环境让他有些苦不堪言,甚至一度萌生了退意。但当钮维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对新老师满脸期待的神情时,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那些渴望知识的目光,彻底打动了我,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
钮维所在的皮山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水平一直相对落后,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都很欠缺。如何寻找适合当地的教学方法,这让钮维绞尽脑汁。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学重点难点……他屋里的灯亮到通宵。钮维还借助观摩课、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把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分享给当地教师,帮助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孩子们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高。过去每次考试,全班至少有10多人不及格,现在超过一半人能达到85分以上。在钮维的指导下,当地教师李琪执教的语文课《窗前的气球》被选为典型教学课例,在全地区推广。钮维负责的 《如何培养低年级双语班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教学课题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皮山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省级科研课题。
“感谢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大家真的舍不得你走! ”支教一年期满,学校师生拉着钮维的手深情挽留,钮维开心地笑了:“那我就不走了,继续再干一年! ”
【记者手记】
面对荒漠、戈壁和滚滚黄沙,钮维和同伴们克服种种困难,以全心全意奉献的黄山松精神扎根边疆,谱写出教育援疆新篇章。